首发:~第268章:你属夜猫子的?
在上水村某间略显陈旧的屋子里,几位村干部和王村长围坐在一起。
桌子上,一摞摞带着些许汗渍与泥土气息的钱,整齐地码放着,这些钱可都是村里近期卖蔬菜,大家辛辛苦苦挣来的“心血钱”。
众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牢牢地聚焦在这堆钱上。
王村长挺直了腰板,先是轻轻咳嗽了一声,清了清有些干涩的嗓子,这才缓缓开口说道:“大伙都清楚,这笔钱来得不容易,是咱全村人齐心协力的成果。所以啊,咱们得好好合计合计,究竟该怎么花这笔钱,必须得想出个让大伙都满意的法子来。”
王村长心里明白,这件事关乎着村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绝对不能自己独断专行,得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共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方案。
这时,一位年轻些的村干部,脸上带着一丝急切,率先提议道:
“要不,咱们干脆把这钱分了得了?大伙平日里为了种菜,起早贪黑的,不就盼着能多赚点钱,实实在在地拿到手里吗?现在钱都在这儿了,分下去,大家心里也踏实。”
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不少村干部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毕竟大家在田地里挥洒了那么多汗水,不就是为了能有个好收成,换些钱改善生活嘛。
此刻,看着眼前的钱,谁不想早点分到自己手里,让这份辛苦有个实实在在的回报。
然而,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坐在旁边的一位年长些的村干部,眉头紧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可这钱该咋分呢?是按照家里人口数来分,还是每户平均给一份?这可大有讲究啊。”
这一问,瞬间让整个屋子陷入了一片寂静。众人你瞅瞅我,我看看你,眼神中满是思索与迷茫,竟一时都不知该如何作答。
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若是按人头分,那些人口少的家庭,必定会觉得自己吃了亏,没能得到应有的份额;但要是按户分,人口多的家庭又会觉得不公平,毕竟自家付出的劳动更多,却和人口少的家庭拿一样多,怎么想都觉得不合理。
就在大家都为这个难题犯愁的时候,一位头脑灵活的村干部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好主意,兴奋地说道:
“要不这样吧,咱们先拿出一部分钱分给大伙,也算是给大家这段时间辛苦种菜的一个鼓励,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样往后种菜的积极性肯定更高。剩下的钱呢,就留在村里,用来办些其他的事儿。
比如说,多买点粗粮存起来,这些粗粮,咱们自己能吃,以后要是想发展养鸡养鸭这些副业,也能拿来当饲料。”
这个主意一提出,众人纷纷眼前一亮,开始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挺不错,因为要是一分钱都不分给村民,大家肯定会觉得种菜没有盼头,那往后的积极性可就全没了;可要是把钱全部分完了,村里以后要是遇到个天灾人祸,或者谁家有人生病急需用钱,
又或者村里的一些公共设施需要修缮,
到时候村里一点积蓄都没有,那可就抓瞎了。就拿前几年村里闹饥荒来说,那时候村里储备的粮食少得可怜,好多人都饿得前胸贴后背,要是当时储备粮充足一些,也不至于饿死那么多人,回想起来,大家都心有余悸。
说到储备粮食,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李家庄。“储备粮”这个概念,还是从李家庄传过来的呢。据说,这是李家庄的李辰溪想出的好点子,他让李家庄多储备些粮食,以防不时之需。
王村长他们听到这个办法后,觉得简直太妙了,当下就决定也要效仿,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粮食储存起来。
王村长感慨地说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这话说得一点没错。”
确实,这几年村里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了储存粮食的重要性。
如今的国家,为了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大灾大难,也在大力囤积储备粮。听说,就算全国的农田都遭遇了严重灾害,颗粒无收,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至少能保障全国人民吃上一年多。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也足以证明储备粮食是何等的重要。
王村长接着看向大家,询问道:“那大伙觉得这个主意咋样?”其实,王村长心里是十分赞同这个想法的,但毕竟涉及到村里的资金分配,这么大的事儿,还是得和大家充分商量,绝不能一个人擅自做主。
“行!我觉得这主意靠谱!”一位村干部率先表态。
“对呀,多储备点粮食,总归是不会错的!”另一位村干部也连忙附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点头表示认可,现场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
“好!既然大伙都同意,那咱们就把这钱分成三份。”王村长见大家意见一致,便拍板做出决定,“一份用来给大伙分红,让大家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种菜的收益;一份拿去买粮食,
作为咱们上水村的备用粮,以备不时之需;还有一份就留着,以后村里要是遇到急用钱的事儿,也能有个应急的资金。”
这个分配方案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因为它既考虑到了村民们当下的利益,让大家能拿到分红,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又兼顾了村里的长远发展,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有村干部问道:“那这分红具体该怎么分呢?”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过,王村长似乎早就有了主意,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咱们就按照各家在种菜过程中出力的多少来分。比如说,你家有两个人参与了种菜的全过程,那就能分到两份。”
虽然王村长没有把话说得太直白,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其实就是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虽说现在还是吃大锅饭的时期,但在实际的种菜劳作中,谁出的力多,谁出的力少,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行!这个办法好,公平合理!”
“对!就该这么分,多干活就得多得!”
大家听了王村长提出的这个分红方案,都觉得十分公平公正,又一次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王村长便安排人去详细统计各家在种菜时的出力情况,准备按照统计结果,把钱分给大家。
这段时间,上水村靠着卖菜一共赚了10185元。按照王村长制定的分配方案,300元用来购买储备粮,300元留在村里作为备用资金,剩下的4185元则作为分红分给村民们。
上水村总共也就一百多户人家,这么一算,平均每户大概能分到4块钱左右。这4块钱,乍一听好像不算多,但在那个物资匮乏、收入微薄的年代,对村民们来说,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了。
要知道,平日里大家在村里挣工分,想要多挣点钱可不容易。一般情况下,一个壮劳力辛苦干一天,才能挣10分工分,而妇女一天大概能挣6到7分工分。到了年底,生产队会把大家一年挣的工分汇总起来,然后再进行分红。
在有些农村,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读啥书啊?读书有啥用?能看得懂工分就行了。”由此可见,工分在大家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10个工分才值一角一分钱。也就是说,就算一个人一年到头,每天都满工分,一年下来也就3660分,满打满算也就三四十块钱。
但在实际生活中,要达到这个收入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农村的农活并不是每天都有,总会有农闲的时候,再加上村里劳动力众多,活儿就那么多,分摊下来,每个人能挣到的工分自然就很有限了。
所以说,这4块钱对村民们来说,真的是一笔难得的收入。而且,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继续好好种菜,后续还会有收益源源不断地进来。
王村长见分配方案都已经确定好了,便说道:“好!既然都商量妥了,那就赶紧召集大伙开个会,把钱分给大家吧。”
他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年轻的村干部像一阵风似的,急急忙忙地跑出去通知各家各户了。
没过多久,村民们便成群结队地朝着开会的地方赶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大家都已经听说了村里要分钱的好消息,就算是正在吃饭,也顾不上放下碗筷,急匆匆地就赶来了,生怕错过了这个重要时刻。
王村长看到大家都到齐了,便提高了音量,大声说道:“好了,大伙都安静一下!我跟大家说一说村里的决定。”
现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安静得仿佛时间都凝固了,甚至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要是这时候有狗叫几声,估计马上就会有村民冲过去,把狗教训一顿,让它赶紧闭嘴,别坏了这分钱的好事儿。
等大家都安静下来后,王村长便把村里的决定,仔仔细细、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卖菜的钱分成三份,300元用来买储备粮,为村里的未来筑牢根基,以防各种突发情况;
300元留着村里备用,应对日常的一些开销和可能出现的意外;剩下的4185元就作为分红分给大家,让大家享受到辛勤劳作带来的成果。
接着,王村长就开始点名,让各家的代表上来领钱。点到名字的人,脸上都笑开了花,迈着轻快的步伐,高高兴兴地走上前去领钱。
每个人手里拿着这4块钱,都感觉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自己辛苦劳作的见证。
这4块钱,对于城里人来说,或许只是一顿简单饭菜的花费,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村民们来说,却是一笔实实在在、来之不易的收入,它承载着大家的汗水与希望。
大家一边领钱,一边还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以后该怎么把菜种得更好。
毕竟大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聊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种庄稼这些事儿。而且,经过这次分钱,大家种菜的积极性被彻底激发了出来,每个人都盼着能种出更多、更好的菜,赚更多的钱,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对于村里决定拿出300元买储备粮这件事,村民们都没有任何异议。
因为大家都亲身经历过缺粮的艰难日子,饿肚子的滋味至今仍刻骨铭心,谁也不想再回到那种困苦的生活,
所以都十分支持储备粮食的决定,毕竟粮食才是大家生活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