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80章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一、《红楼梦》第八十回概述
《红楼梦》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情节丰富且充满悲剧色彩,与全书的悲剧主题紧密相连。
本回以香菱的悲惨遭遇为主线。夏金桂得知香菱之名是宝钗所取,极为不屑,强行将“香菱”改为“秋菱”,这一改名之举暗示着香菱命运的进一步恶化。金桂心狠手辣,欺压众人仍不满足,妄图除掉香菱。她见薛蟠挑逗宝蟾,便心生一计,以宝蟾为诱饵,故意派香菱去惊散二人,随后又装病诬告香菱做法整治,最终借薛蟠之手暴打香菱并将其赶出。香菱跟随宝钗后,回想前事,心脑阻塞,渐染病症,日渐消瘦。
与此同时,自宝蟾成为薛蟠小妾后,与金桂每日争斗打闹,薛府上下鸡犬不宁。宝玉奉贾母之命前往天齐庙还愿烧香,遇到江湖道士王一贴。宝玉因见过夏金桂的嫉妒之态,便向王道士求妒妇之方,王道士胡诌出“疗妒汤”,实则是个玩笑方子。
此外,迎春出嫁后受尽百般摧残,还提及贾赦收了对方五千两银子。迎春向王夫人诉说自己的遭遇,众人虽难过落泪,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归之天命,迎春自觉时日无多。
这一回目与《红楼梦》整体故事紧密关联,进一步展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社会的荒诞与无奈,为全书的悲剧结局埋下了更深的伏笔。
二、香菱悲剧命运剖析
1.名字更改的象征意义
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夏金桂听闻香菱之名是宝钗所起后,内心顿生不满,借谈论花香问题,抓住香菱口误说出自己的忌讳,强行将其名字改为“秋菱”。这一名字的更改看似只是简单的称谓变化,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与香菱的命运紧密相连。
“香菱”之名,“香”字给人一种清新、美好、芬芳的感觉,寓意着香菱原本如花朵般纯洁、善良、美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天真烂漫,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即便身处薛家这样复杂的环境,依然保持着一颗质朴的心。在与姐妹们相处时,她积极参与诗社活动,努力学习写诗,展现出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秋菱”的“秋”字,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氛围。秋天,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凋零、衰败、凄凉。秋风吹过,树叶飘落,万物逐渐失去生机,呈现出一片萧瑟的景象。夏金桂将香菱改为秋菱,暗示着香菱的命运即将急转直下,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
从名字更改的那一刻起,香菱的生活便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夏金桂对她百般刁难、陷害,先是暗使美计让薛蟠上钩,又借薛蟠与宝蟾亲热之际,故意让香菱撞见,引发薛蟠对香菱的不满。接着,她在枕头下偷藏小人,诬陷香菱诅咒自己,导致薛蟠对香菱大打出手。在这一系列的迫害下,香菱的处境愈发艰难,就像秋天里的菱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随时可能被摧毁。
名字的变化也反映了香菱在薛家地位的急剧下降。原本的“香菱”,虽为妾室,但在宝钗等人的关照下,尚有一丝尊严和温暖。而“秋菱”则成了夏金桂肆意欺凌的对象,失去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她的命运如同秋天的落叶,被无情地践踏,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此外,“秋菱”这个名字还暗示了香菱最终的悲惨结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香菱来说,却只有痛苦和绝望。她在薛家受尽折磨,身心俱疲,最终可能会像秋天的菱角一样,在冰冷的湖水中逐渐枯萎、消逝。
总之,“香菱”改为“秋菱”这一名字的变化,是香菱命运转折的重要标志,深刻地象征着她从美好走向悲惨的人生轨迹,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
2.遭受的多重迫害
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香菱遭受了夏金桂和薛蟠的多重迫害,其遭遇令人痛心疾首。
夏金桂对香菱的迫害可谓处心积虑。当她听闻香菱的名字是宝钗所起后,内心的不满便如暗流涌动,借谈论花香问题,抓住香菱的口误,强行将其改名为“秋菱”,这是迫害的开端,从精神上对香菱进行打压,暗示着香菱美好时光的终结。
为了让薛蟠远离香菱,夏金桂暗使美计。她看出薛蟠对自己的丫鬟宝蟾有兴趣,便挑明此事,为二人创造机会。当薛蟠与宝蟾亲热时,她故意让香菱去取手帕,使香菱撞见这一幕,从而引发薛蟠对香菱的不满。这一手段既利用了薛蟠的好色,又巧妙地将香菱置于尴尬的境地,破坏了香菱与薛蟠之间原本就脆弱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打压香菱,夏金桂使出了更为狠毒的招数。她在枕头下偷藏小人,诬陷香菱诅咒自己。薛蟠本就是个鲁莽之人,听闻此事后,不分青红皂白,拿起棒子就打香菱。幸亏薛姨妈及时赶到,才避免了香菱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夏金桂的这一手段,不仅让香菱身体上遭受痛苦,更在精神上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使她陷入了有口难辩的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夏金桂也不放过对香菱的折磨。自从香菱住进她的房内,她一晚上折腾香菱七八趟,让香菱无法好好休息。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如同慢性毒药,一点点侵蚀着香菱的身心。
薛蟠在夏金桂的挑唆下,也成为了迫害香菱的帮凶。他本就性格暴躁,缺乏主见,在夏金桂的影响下,对香菱的态度愈发恶劣。当香菱为他倒洗澡水时,他无端地打骂香菱,完全不顾及往日的情分。在夏金桂让他与宝蟾在香菱房里鬼混,让香菱睡在自己屋内时,他也毫不犹豫地照做,丝毫不考虑香菱的感受。
夏金桂迫害香菱的原因,主要源于她的嫉妒心。香菱容貌美丽,性格温柔善良,又积极上进,参与诗社活动,这些都让心胸狭隘的夏金桂心生嫉妒。她试图通过迫害香菱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薛蟠迫害香菱,则是因为他的鲁莽和听从夏金桂的挑唆,缺乏对事情的判断能力。
他们迫害香菱的手段,既有直接的暴力行为,如薛蟠的打骂;也有间接的精神折磨,如夏金桂的诬陷和折腾。这些手段相互配合,让香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生活苦不堪言。
香菱在遭受这些迫害时,始终逆来顺受,无力反抗。她的善良和软弱,使得她成为了夏金桂和薛蟠肆意欺凌的对象。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悲哀,她们在男权和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摆布。
3.悲剧命运的根源
香菱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入探究其根源,需从社会环境、家族背景和个人性格等方面进行剖析。
从社会环境来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观念是香菱悲剧命运的重要根源。在那个时代,女性地位低下,尤其是妾室,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香菱身为薛蟠的妾室,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可言,完全依附于薛家生存。她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夏金桂作为正室,凭借着封建礼教赋予的地位,对香菱肆意欺凌和迫害。在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下,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则必须遵守严格的妇道,这种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使得香菱在家庭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当薛蟠听信夏金桂的谗言时,香菱根本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痛苦。而且,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极高,香菱即便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也不能有丝毫的反抗,否则就会被视为违背妇道,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种社会环境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束缚着香菱,让她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家族背景也是导致香菱悲剧的关键因素。香菱本是甄士隐的女儿,出身于书香门第,原本有着幸福的童年。然而,一场意外的灾难使她被拐子拐卖,最终落入薛家。薛家是一个富贵之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家族。薛蟠是个不学无术、好色鲁莽的公子哥,他根本不懂得珍惜香菱的善良和美好。夏金桂则是一个泼辣、嫉妒心极强的女子,她的到来让香菱的生活雪上加霜。在薛家,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利益纷争不断。香菱作为一个外来者,在这个家族中没有任何依靠,只能成为家族斗争的牺牲品。例如,夏金桂为了巩固自己在薛家的地位,不惜对香菱进行百般迫害,而薛家的其他人对此却视而不见,或者袖手旁观。这种冷漠的家族氛围,让香菱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和无助。
个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香菱的悲剧命运。香菱性格温柔善良、逆来顺受,面对夏金桂和薛蟠的迫害,她选择默默忍受,从不反抗。当夏金桂将她改名为“秋菱”时,她虽然内心不满,但也只是默默接受;当薛蟠打骂她时,她也只是哭泣,不敢有任何反抗的举动。她的善良和软弱使得她成为了别人欺负的对象。而且,香菱过于单纯,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足够的警惕性。她没有意识到夏金桂的险恶用心,在夏金桂的一次次陷害下,她总是毫无防备,最终陷入了绝境。例如,夏金桂暗使美计让薛蟠上钩,又故意让香菱撞见,香菱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夏金桂的阴谋,只是感到尴尬和委屈。她的单纯和善良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的压迫、家族背景的复杂以及个人性格的弱点,共同造就了香菱的悲剧命运。她的遭遇是封建社会中众多女性命运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不公。通过对香菱悲剧命运根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对人性的压抑。
三、王道士形象解读
1.江湖骗子的典型特征
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王道士作为一个江湖骗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出场是在宝玉奉贾母之命往天齐庙还愿烧香之时,宝玉把李贵等打发出去,只留茗烟,向王道士询问有无治疗女人妒病的方子,由此引出了王道士一系列江湖骗子的言行表现。
王道士善于吹嘘自己膏药的功效。他称自己的膏药“百病千灾,无不立效”,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是江湖骗子惯用的手段。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于医药知识了解有限,很容易被这种虚假的宣传所迷惑。王道士吹嘘膏药能治百病,却拿不出任何实际的证据来证明其疗效,只是一味地夸大其词,以此来吸引顾客,骗取钱财。
胡诌药方更是王道士作为江湖骗子的典型表现。当宝玉询问妒妇之方时,王道士胡诌出了一剂“疗妒汤”。他详细地说出这剂汤的配方,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吃来吃去就好了。这种看似简单的药方,实际上毫无科学依据。王道士还一本正经地解释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这番话充满了调侃和欺骗的意味,他根本没有真正的药方来治疗妒病,只是用这种荒诞的方式来敷衍宝玉,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所谓“妒病”的不屑和嘲讽。
王道士在言行上还表现出一种油腔滑调、世故圆滑的特点。他与宝玉交谈时,言语中充满了讨好和奉承,试图拉近与宝玉的关系。他称宝玉为“我的菩萨哥儿”,这种亲昵的称呼既显示出他的谄媚,又带有一种江湖人的随意。他在回答宝玉的问题时,总是滔滔不绝,却又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让人感觉他只是在耍嘴皮子,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道士的这些言行表现,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江湖骗子的典型特征。他利用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和对治疗的渴望,通过吹嘘和欺骗来获取利益。他的出现不仅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幽默和讽刺的色彩,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江湖骗子横行的现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诞。
2.疗妒汤的寓意
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王道士胡诌的“疗妒汤”看似是一个荒诞不经的药方,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
从药方本身来看,“疗妒汤”的配方极为普通,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日清早吃这么一个梨。这样简单的食材组合,显然无法真正治疗所谓的“妒病”。王道士却一本正经地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横竖这三味药都是润肺开胃不伤人的,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是要死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这种调侃式的话语,实际上是在暗示“妒病”根本无药可医。
从社会现象层面分析,“妒病”在《红楼梦》的世界里普遍存在。以夏金桂为例,她嫉妒香菱的美貌和善良,不择手段地对香菱进行迫害。在薛家这个小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嫉妒、猜疑和争斗。夏金桂的嫉妒心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让身边的人陷入痛苦之中。而“疗妒汤”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嫉妒之风盛行,人们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复杂和虚伪,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不惜互相嫉妒和伤害。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产生嫉妒心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在《红楼梦》中,无论是贵族小姐还是丫鬟仆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嫉妒的一面。王道士用“疗妒汤”来调侃这种人性弱点,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嫉妒心理。然而,他又以一种荒诞的方式暗示,嫉妒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很难通过外在的药物来治愈。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改变。
此外,“疗妒汤”的寓意还与《红楼梦》的整体主题相呼应。《红楼梦》通过描写众多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疗妒汤”所反映的嫉妒问题,正是封建社会腐朽的一个表现。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欲望和利益冲突导致了嫉妒的产生,而这种嫉妒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疗妒汤”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药方,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它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嫉妒之风盛行的现象,揭示了人性中嫉妒这一弱点的难以治愈,同时也与《红楼梦》的整体主题相契合,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
3.作者塑造王道士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