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16章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四、命运的预示与照应
1.金陵十二钗判词的意义
金陵十二钗判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命运的密码,精准预示了人物的结局,与前文情节紧密呼应,深刻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在太虚幻境中,宝玉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判词分别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林带玉”,象征着黛玉的悲惨结局,她如那挂在林中的玉带,虽美丽却孤独无依,最终香消玉殒。“金簪雪里埋”,“金簪”代表宝钗,“雪”谐音“薛”,暗示宝钗即便嫁给宝玉,也只能在冰冷孤寂中度过余生,这与前文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端庄稳重以及她们与宝玉的情感纠葛相呼应。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此为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表明元春在宫中历经多年,看透了宫廷的复杂与险恶。“榴花开处照宫闱”暗示她曾得宠,如榴花般光彩照人。“虎兔相逢大梦归”则预示她的死亡,与前文元春省亲时的奢华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命运的无常。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体现了探春的聪明才智和远大抱负,她在贾府管理中展现出的能力有目共睹。“生于末世运偏消”则指出她生不逢时,即便有才华也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预示她将远嫁他乡,与前文她对家族命运的忧虑和无奈相呼应。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这是史湘云的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说明她虽出身富贵,但自幼父母双亡。“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暗示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最终孤独凄凉,与前文她的乐观开朗形成反差,更增添了悲剧色彩。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的判词揭示了她的命运。她自命清高,追求高洁,但最终却陷入污浊的境地,与前文她在栊翠庵的种种表现相呼应,讽刺了她的不切实际。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的判词预示了她的悲惨结局。“子系中山狼”指她的丈夫孙绍祖,如中山狼般凶狠残暴。“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说明迎春在婚后不久便香消玉殒,与前文她的懦弱善良形成鲜明对比。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的判词暗示她最终会出家为尼。“勘破三春景不长”表明她看透了家族的兴衰和人生的无常。“缁衣顿改昔年妆”和“独卧青灯古佛旁”则描绘了她出家后的凄凉生活,与前文她对佛教的兴趣相呼应。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的判词概括了她的一生。“凡鸟偏从末世来”暗示她生不逢时,“都知爱慕此生才”肯定了她的才能。“一从二令三人木”暗示她的命运变化,最终被休,“哭向金陵事更哀”则预示她的悲惨结局,与前文她在贾府的权势和精明能干相呼应。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巧姐的判词预示了她在家族衰败后的命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说明家族衰败后,亲情也变得淡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则表明她因王熙凤曾接济刘姥姥,最终得到刘姥姥的救助,与前文刘姥姥进贾府的情节相呼应。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的判词暗示她一生守寡,虽儿子贾兰有出息,但她自己却孤独寂寞,与前文她的端庄贤淑相呼应。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的判词暗示她与贾珍的不伦之恋,以及她的死亡对贾府的影响,与前文她的美貌和神秘相呼应。
金陵十二钗判词通过隐晦的语言和象征手法,为人物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与前文情节相互印证,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悲惨和封建社会的腐朽。
2.神话元素的作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真如福地”“太虚幻境”等神话元素的运用,在小说中发挥了多重重要作用,与前文神话情节紧密关联,对小说主题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与前文神话情节的关联来看,本回的神话元素并非孤立存在。早在第五回,宝玉就曾梦游太虚幻境,在那里他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初步接触到了人物命运的预示。此次宝玉灵魂出窍再次进入太虚幻境,是对前文情节的呼应和深化。“真如福地”的出现也与小说整体的神话架构相契合,它延续了《红楼梦》中一贯的神话叙事风格,使整个故事更加连贯和完整。
在小说主题方面,这些神话元素起到了揭示和深化的作用。“真如福地”象征着一个超脱尘世、接近真理的境界,其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暗示了尘世的虚幻和命运的无常。宝玉在其中的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人生的真相,从而对自己的命运和周围人的命运有了全新的认识。太虚幻境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更是直接预示了人物的悲惨结局,强化了小说中人生无常和命运无奈的主题。通过这些神话元素,曹雪芹传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风格上,神话元素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奇幻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真如福地”和“太虚幻境”的奇幻景象,如牌楼、对联、仙草等,营造出了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这种奇幻的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也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同时,神话元素的运用也使小说的叙事更加灵活多样,打破了现实世界的局限,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
“真如福地”“太虚幻境”等神话元素在《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与前文神话情节相互关联,深化了小说主题,丰富了艺术风格,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经典。
3.情节的前后照应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与前文情节存在多处精妙的照应,这些照应如同细密的丝线,将整个故事紧密串联,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
和尚治病这一情节在本回与前文形成了明显的呼应。前文提及宝玉和凤姐曾中邪魔,是和尚拿住通灵玉治好他们。本回中,宝玉听麝月提及通灵宝玉后倒下,脉息全无,王夫人想起之前和尚治病之事,赶忙叫人找和尚救治。这一照应不仅体现了情节的连贯性,更暗示了通灵宝玉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它仿佛是连接现实与虚幻、命运与救赎的关键纽带。同时,和尚的出现也带有一种神秘的宗教色彩,强化了小说中命运无常、因果轮回的主题。
宝玉的梦境也是前后照应的重要线索。早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曲子,对姐妹们的命运有了初步的朦胧感知。本回中,宝玉灵魂出窍再次进入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册子,进一步领悟到众人的命运。两次梦境相互呼应,层层递进,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宝玉对命运认知的逐步深化过程。这种照应也让读者意识到,人物的命运早在之前的梦境中就已埋下伏笔,一切看似偶然,实则是命运的必然安排。
此外,本回中宝玉灵魂出窍后看到尤三姐和鸳鸯的情节,也与前文有所关联。尤三姐在之前的情节中是一个性格刚烈、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的出现为宝玉的灵魂之旅增添了一份奇幻和惊悚的色彩。而鸳鸯在贾府中是贾母身边的重要人物,她的出现也暗示了宝玉灵魂出窍后所处的环境与贾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情节的前后照应,使《红楼梦》的结构更加严谨,情节发展更加自然流畅。它们如同隐藏在故事中的密码,引导读者去探寻人物命运的真相和小说的深层含义,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和感悟,从而更加深入地领略到这部文学巨着的魅力。
五、主题思想探讨
1.人生无常与命运的无奈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通过宝玉对众人命运的领悟和自身的转变,深刻体现了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奈感,引发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这些判词如同命运的谶语,精准地预示了姐妹们的悲惨结局。黛玉的“玉带林中挂”,暗示着她的香消玉殒;宝钗的“金簪雪里埋”,象征着她的孤独寂寞;元春的“虎兔相逢大梦归”,预示着她的早逝;迎春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表明她将遭受丈夫的虐待;探春的“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意味着她将远嫁他乡;湘云的“湘江水逝楚云飞”,暗示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妙玉的“终陷淖泥中”,说明她虽追求高洁却难以逃脱污浊的命运;惜春的“独卧青灯古佛旁”,预示她将出家为尼;王熙凤的“哭向金陵事更哀”,概括了她的悲惨结局;巧姐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则体现了家族衰败后她的命运转折;李纨的“枉与他人作笑谈”,暗示她一生守寡的孤独;秦可卿的“造衅开端实在宁”,揭示了她与贾珍的不伦之恋以及对贾府的影响。这些判词让宝玉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无论她们多么美丽、聪慧、善良,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人生充满了无常和无奈。
宝玉自身的转变也体现了命运的无奈。在经历灵魂之旅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公子哥,对功名仕途不屑一顾,对儿女情缘充满热情。然而,在太虚幻境中的所见所闻,让他彻底改变了。他看到了姐妹们的悲惨命运,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他开始听从贾政的叮嘱,准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这并非是他对功名的渴望,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妥协。他对儿女情缘也变得淡漠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和亲密,因为他明白,世间的一切情感都是短暂的,终将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消逝。
这种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无奈感,反映了曹雪芹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通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脆弱和无奈。在那个社会里,人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自主掌控自己的人生。即使是像宝玉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珍惜当下,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同时也要对命运保持敬畏之心。
2.情感的复杂与变化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人物情感的复杂与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微妙。
宝玉在经历灵魂之旅后,对黛玉、宝钗和袭人等人的态度发生了显着转变。曾经,他对黛玉一往情深,两人的爱情纯真而炽热。然而,在太虚幻境中,他见到黛玉却不被相认,这一打击让他对这份感情有了新的认识。他开始明白,爱情在命运面前是如此脆弱和无常,曾经的深情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从此,他对黛玉的情感不再是单纯的爱恋,更多了一份无奈和悲哀。
对于宝钗,宝玉之前虽无深厚感情,但也相敬如宾。经历灵魂之旅后,他对宝钗的态度变得更加平淡。他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包括婚姻和家族的利益关系。他知道宝钗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和自己一样无法掌控命运,因此对她更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
袭人作为宝玉的贴身丫鬟,一直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宝玉对袭人的态度也有所变化。以前,他对袭人更多的是依赖和信任。但现在,他对儿女情缘的淡漠也影响了他与袭人的关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与袭人亲密无间,而是保持着一种淡淡的距离。
紫鹃等人对宝玉的变化感到不解和难过。紫鹃曾是黛玉最贴心的丫鬟,她见证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看到宝玉如今的转变,她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悲哀。她不明白宝玉为何会变得如此冷漠,对曾经的感情如此决绝。五儿也感受到了宝玉的变化,她的天真善良让她无法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变化,只是觉得周围的气氛变得压抑和陌生。
这些人物情感的复杂与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在命运的捉弄下,人们的情感变得脆弱而无奈,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和被爱。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让《红楼梦》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和生活的无奈。
3.传统文化的体现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其中孝道和佛教思想尤为突出,它们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孝道是本回着重体现的传统文化之一。贾政在儿子宝玉身体好转后,毅然决定亲自送母亲的灵柩回南安葬,这一行为严格遵循了封建社会的孝道规范。在当时的社会,送长辈灵柩归乡是一种重要的家族责任和义务,关乎家族的尊严和地位。贾政的做法不仅是对母亲的敬重和怀念,更是向家族和社会展示了他对孝道的坚守。这种孝道观念在贾府中深入人心,影响着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它促使家族成员重视亲情纽带,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同时,孝道也是封建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贾政的行为为家族成员树立了榜样,教导他们要遵循传统道德规范,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佛教思想在本回中也有显着体现。宝玉灵魂出窍后游历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判词,领悟众人命运,这一情节蕴含着浓厚的佛教因果轮回观念。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人的命运是注定的,无法逃脱。金陵十二钗的判词预示了她们各自不同的悲惨结局,这让宝玉深刻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抗拒。在真如福地,宝玉看到的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等,都传达了佛教的哲理,暗示着尘世的虚幻和因果的必然。这种佛教思想对宝玉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他从一个天真烂漫、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看透世事、无奈顺从命运的人。他开始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们的贪求和思念都是因为痴迷于尘世的情感,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和命运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孝道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佛教思想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它们共同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使小说更加富有内涵和深度,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六、艺术特色分析
1.魔幻色彩的运用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魔幻色彩的描写手法运用得极为精妙,为小说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宝玉的灵魂之旅是本回魔幻色彩的重要体现。宝玉听了麝月的话后突然倒下,灵魂出窍,跟着和尚来到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他仿佛脱离了现实的束缚,进入了一个超越时空的领域。这种灵魂出窍的情节,打破了现实世界的常规,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使读者仿佛跟随宝玉一同踏上了神秘的旅程。
幻境中的奇遇更是充满了魔幻色彩。宝玉先是来到了“真如福地”,这里的牌楼、对联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神秘的气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的对联,暗示着现实与虚幻的交织,让宝玉和读者都陷入了对真假、有无的思考之中。接着,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册子上的判词预示着姐妹们的命运。这些判词如同神秘的预言,充满了未知和悬念,让读者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在幻境中,宝玉还与各种人物相遇,如尤三姐拿剑追赶他、黛玉却不认他等情节,充满了奇幻和惊悚的元素。这些奇遇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捉摸。
这种魔幻色彩的描写手法对小说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红楼梦》不再仅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更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魔幻与现实的交织,让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魔幻色彩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神秘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中,被情节所吸引,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小说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魔幻色彩的运用,是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这部经典之作更加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