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声声慢

第26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4)(2/2)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26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4)

呼延契悔恨道“早知道如此,太后就不应该将他的部众还给他,现在这好几万人平白的分走大夏国守军的实力。”

李昌吉道“现在最为紧要的是如何抵御宋军,虽然人数上我军大半已经失去,但是宋军今日未必能得知,就算得知,宋军来攻,也不会这么快。”

呼延契哀叹道“以我们这一万人想要抵挡住宋军,恐怕比登天还难。将军,吾等不能白白丧生这一万多条性命呀,西夏人丁本来就少,在晋阳已经失去四五万,不可再失去了啊!”呼延契的意思大概是想建议撤兵,但是又不好直说。

李昌吉急道“且传我领,命城楼上的士兵不可懈怠,将城下士兵多往城楼上走动,以迷惑宋军。其二迅速集结城内甲士,及到夜间,所有人皆退出长城,以保全甲士。”

呼延契假意惊道“将军,这西平府不守了吗?太后可否会怪罪吾等。”呼延契故作此疑问,大概是对撤军的一种惋惜吧!

李昌吉道“现今这一万人留下来守城也是凶多吉少,不如少殒性命。弃城保卒,再图后来”

呼延契道“若是此后宋军以长城为屏障,大夏国再想入主中原,恐怕难上加难也。”

李昌吉道“人之不存,何以谈入主中原,快去传令。”

呼延契拜首而去。

李昌吉内心极其气氛,虽然他对青山王李秉藏的行为,早有预料,但是却不曾想他能将青山王部及天山郡王部众这么多将士一并说服随他而去。这青山王部随他去矣倒还好说,可是没想到现在群龙无首的天山郡王部也能唯他命是从,实在让人感叹!不过这也难怪,太后对青山郡王部多有不公,这天山郡王部投了李秉藏也是正常的。

却说这青山王到底所去为何?能猜测其去向倒也不难,首先,青山王与太后不睦,北出长城应该不是其意愿;其二,城之东南方向是数十万的宋军,谅青山王有十八个胆子也不敢率三万余人与十几万的宋军叫阵,所以向东或向南都有强敌阻,唯一的可能就是向西偏南,对,那边就是宋朝的熙河路方向。

李秉藏向来对梁氏所掌控的西夏极为不满,此次分兵,即是分家,从此西夏成二制,李秉藏不在受王军辖,此去西南必是想在洮州府附近自建根据地,或与西夏,宋等分庭抗礼,自由对这个西夏王族之人是多么重要。

话说这章淳和晏秋在晋阳与大军分道扬镳之后,率领两万人西行,所到之处皆势如破竹,并未遇到西夏军队强有力的抵抗,毕竟西夏军队都去了晋阳,夏国侵宋的目的就是要直逼汴梁,所以章淳和晏秋就相对顺利,他们遇到的皆是一些散兵游勇,或是遇到西夏国遗留的伤兵残兵所组成土匪强盗,并无十分的阻力,到达洮州府后会同当地宋军组织城防,目前洮州府中有宋军数万人把守,这李秉藏正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也是害怕攻伐其他地方会被宋军团灭,于是就拉这三万人去抢宋军兵力非常薄弱熙河路,不过那些,后面再说,且再说一下西平府(宋谓之灵州)。

李昌吉不愧是西夏有勇有谋的战将,果真是料事如神,其让西平府城楼之上人头攒动,让宋人不觉得城内有异动。只是李秉藏的三万大军向西南行去,西平府内人烟稀少,宋军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变动久不察觉,不过就是时间罢了,再说宋军的探子其时已经遍布西平府全城,若有动向,定会回报,察觉城内异动只在旦夕之间罢了。

就在这旦夕之间,表面上还如往常那么安然,一来宋军没打算誓死攻城,因为以死力敌,向来不是明智之举,二来以一日时光短暂,即便察觉,也未必能迅速调动三军攻城。

这一日入夜时分,果然有探子来报,“将军,灵州城内防务空虚,有三万人不知去向,另有一万人正伺机逃出长城。”

宋军的中军大营一片哗然“果然应老将军之言,这夏军不日便有异动”狄少云拱手拜服道。

宗泽道“那可乘此时机,尽速击之,以免敌军全然逃脱。”

章楶道“万万不可,所报西夏军有三万人不知去向,恐是埋伏呀!三万人凭空消失,确是有点蹊跷啊!”

众人正在议论之时,忽然又有西线边防人员来报“将军,西线有人发现西夏人一部有数万人向西南逃窜,行事颇急。”

章楶疑惑道“西南方向?这不像是抄我军后路的去向。”

种师极曰“西南方向乃是陕北道去路,西夏人必然料定陕北道防力空虚,欲避我之锋芒,另取他地。莫慌,陕北道章淳及晏秋领数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横扫西夏残军,目今势头正盛,区区三万人,奈何不了他们。”

章楶笑道“此一路西夏军不足为虑,待我们攻取灵州城再率军南下,与章淳相互夹击,必可大败这一伙贼兵。不过也先修书于章淳,让他早作打算。”

章楶随即修书数封(未免书信中途散失,故为多封)交于信使,叮嘱务必送到。

而后章楶又道“诸将,目今灵州城已然毫无防守,以一万人之力,怎可奈何我等大军,此一良机真是百年未遇。全军即刻出击。”

于是宋军乘着夜色浩浩荡荡的来到灵州城下,黑暗中大家以为这一万人会戒备森严,或者至少应该是负隅顽抗,然而近来一看城楼上却空无一人,城楼下虽然大门紧闭,但是攻城兵不费吹灰之力轻易的扣开了大门。宋军先是小心翼翼的入得城中,但是并无任何抵抗,大军随后跟上。本以为这灵州城会像宋军在晋阳城那样有埋伏,可谁知及至半城也未见半点西夏兵,俨然是一座空城,众人遂觉得奇怪,难道西夏人真的逃之夭夭了。诸多将领皆是疑惑不解。不仅是西夏兵不见人影,连城中的百姓也没有几个。还未及是夜子时,宋朝大军即已贯穿全城,直抵长城脚下,方才望见长城外侧有火光。

众人见得火光,急忙去报告章楶,宗泽,种师极等将军。

章楶甚是不解道“长城之外有火光,想必敌营已经移至长城之外,这一仗打得真是太容易,不费吹灰之力,这长城以内之地,数百年来大宋也是第一次到此啊!”

种师极说“将军,吾等不如即刻动身,直杀长城之外的敌军,大军行进这四五十里,却未遇什么战事,将士们都觉得不痛快呀!”

宗泽亦来叫道“请容我带三千甲兵,杀将去来。”

若是高骠在场,也肯定安奈不住自己的性子。

章楶急劝阻道“不可,既然敌军能想都不想就退到长城之外,想必长城之外定是做好了准备,吾等去之,无异于羊入虎口。”

宗泽道“眼下这光景谁是羊,谁是虎还说不定,老将军啊,对方只剩下一万人,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可以尽数歼之,以慰我大宋之士气。”

章楶说道“吾也想乘这一绝佳的时机,扩大战果,可是退一步说,这长城之外的地方我大宋兵马已是百年未至,难以知晓,还是听我将令,先止步于此,且待明日再作打算。”

宗泽有点不愉快的道“章将军,你怎么如晋阳之内的吕公啊!畏首畏尾的。今夜星辰正好,匹马杀敌,可获全胜,必然会青史留名!”

正说之间,有人来报,狄少云率数百骑,私出北门。

章楶急道“速去拦住狄少云,”又转而对众人道,“晋阳之外,皆是宋土,失之对不起官家和天下臣民,故而老夫愿意舍命求之,可是这长城之外已经数百年都是夏国之地,吾等去之,必如入室潜盗之辈,老夫行军打仗数十年,如何不想青史留名,但是青史留名只是将军一人,前人有曰‘一将功成万骨枯’,若是用数万将士的性命换我一人的青史留名,我宁愿先成枯骨以敬天下。你可知晋阳之内宋军以一万人伤亡换取西夏四万人伤亡是多不易,今若出长城,敌可扣杀我军不止四万,胡虏强悍,天下共知,且不可太冒险之。”

宗泽遂无言,唉声叹气率少量兵马追狄少云而去。

种师极望着宗泽去向而对章楶道“年轻人,有如此雄心,大宋将来社稷有望矣!”

章楶叹道“是老夫靡废也,不敢轻易出兵,或早该退位让贤了,宗泽狄少云之辈确实英勇,可成就万世功业。此役之后,我必向朝廷请辞,老朽枯命不久,恐不长存,当退位让贤了。”

种师极安慰道“将军老而靡坚,作战更是深思熟虑,正是吾等晚辈虚心求教之源,何必自顾嫌隙。”

章楶长叹一声,良久不说一句话,毕竟是久经杀阵的将军,举事沉稳却不张扬,也或者感慨时光之不复,再没有像年轻人那般的凛然壮志。

片刻之后,章楶命道“就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且待天明。”

众人遂去,宋之大军就这样止步于长城之下。

半个时辰之后,宗泽才追上狄少云,急喊道“狄将军请慢,有军令到!”

狄少云勒马而拱手道“宗将军,有何军令快说,勿耽误我追击敌军!”

宗泽急道“奉章楶老将军之命,尔等速回大营,不可轻出长城!”

狄少云口中恨恨的骂道“章楶这厮老糊涂了,这么难得的好机会。”

宗泽道“将在外,还请将军依军令行事。”

于是狄少云极不情愿的随宗泽而回。

武当翠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综影视之杠上送子观音
综影视之杠上送子观音
不写转性,不写,不要再评论区说,我接受不了。一、如懿传1.陆沐萍2.恪嫔3.陈婉茵4.富察琅嬅5.白蕊姬6.海兰二、甄嬛传1.沈眉庄2.乌拉那拉宜修3.安陵容三、知否1.盛墨兰ing四.清平乐1.苗心
九歌未央
穿越修仙界:我用太阳能修炼
穿越修仙界:我用太阳能修炼
关于穿越修仙界:我用太阳能修炼: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王斌穿越修仙界,发现洞天福地,灵石矿脉都被大门大派占据,修炼资源都是有主的。前途一片渺茫,直到他抬头的时候才发现天上的太阳好大。这能源不
独鳝其身
狂龙觉醒,开局拿下冷艳后妈
狂龙觉醒,开局拿下冷艳后妈
假少爷身份被曝光后,宁不凡惨遭养父后妈陷害入狱,又被残忍挖肾!临死前他意外获得黄龙真人传承,龙肾加身,武道医术,狂龙觉醒!为了弄清自己身世,宁不凡报复拿下冷艳后妈,却又发现养父隐藏着不可告人秘密……且
侯家三少
无敌剑圣
无敌剑圣
主角:徐安帝灵曦少年徐安为救李家小姐,丹田破碎!机缘巧合下融合先天灵珠,自此高歌猛进,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剑之圣者!什么仙尊,魔王我一剑斩之!自此横断万古!我有一剑,可开天,斩神魔,万法不侵!
就不吃香菜
盛宠甜妻:在大叔怀里沦陷
盛宠甜妻:在大叔怀里沦陷
她本是家族里最不起眼的存在,如同冬日里被遗忘的雪花,爹不疼娘不爱,还得时常扮演着家中姐姐的情绪垃圾桶。某个飘雪的冬日,京城银装素裹,那个大人物竟然顶着漫天风雪,踏进了她家的大门,点名要娶这位一向默默无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