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34章 红袖碧鬟作了土,飞雪姗姗舞(2)
青竹有节,万物莫此。
青竹有气,终生不易。
遗君竹披,可作藩篱。
遗人竹叶,清酒且尝。
遗地乱枝,自称幽篁。
七贤抚琴,歌酒一方。
陶潜扬菊,谢安折桑。
唯有青竹,青白一场。
就是这些如斯乎的吟诵,似前人之瑰丽绝唱,然则若是一般小孩子肯定不明就理,可是谁让李易安是大才子李格非的女儿,于是洋洋洒洒的风流之句便激荡在这晨光里。
李易安问道“爹爹,为何说竹有气节,而其他却无呢?”
王甄儿抢在李格非之前答道“所谓气节,不过是人之噫称,假装其有,诗者想让谁有气节,谁就有气节,你曾闻‘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即所谓的‘莲气’,梅生寒冬,不屑冬冷而傲骨天下,即所谓的‘梅骨’,而其实不过是诗者的性情使然。且不闻,莲之有落时,梅之有谢去,或断藕,或折枝不过是拟人罢了,哪有竹气,莲气,梅骨。”
李易安听之默默点头,李迒却莫名其妙,盖因其小。
李格非接王甄儿之语而言道“世间万物变幻莫测,不可为常态,所谓气节,则为人之所需,若人且也不需,那则不必求其气节,且看那零落衰朽的冬枝”李格非指着远处植的樱花树接着说“此为众人不想见之,若是心情衰败,亦可吟此寥落之景,故而物虽无情,愚情于里便有之。”
李易安轻轻的藐视那一堆的乱枝说道“谁会吟诵这一堆腐朽之物。”
调皮的李迒却踏雪去捡一根乱枝而来,李格非和王甄儿不知其意,只见小娃子把那根朽木递给姐姐,李易安却像耍了脾气一样将朽枝掷往远地。
李格非见状语重心长的说道“世间吟诵朽木之人也不在少数,皆因世事所倾,若是不为尘世所羁绊,谁会得憔悴损,皆是应景而已,愿你今生不遇此劫数。”
王甄儿见李格非口出沉寂之语,急忙阻止回道“呸呸呸,我易安今生易安,断不会憔悴又损,不令其生劫,是我和你爹爹今生的宿命,为人父母者当为之计深远。”
李易安殷勤点头,果然,正当四人叙话时,懒洋洋的日光记述诗文年华,却见门外来了一辆华丽的马车,而马车所载的,居然是苏轼和一众好友。
李格非见之急喜,虽然不解苏轼来意,但还是急忙起身相迎,“哎呀!苏翁与众今日光临寒舍,真乃令人难以置信矣!”李格非歉意又恭敬的道。
王甄儿也上前,向众人问好。
苏轼笑道“这大相国寺的房子,比我府可近繁华的多了,今日特来此地寻繁华而来!”
李格非谦虚的道“惭愧,此居虽处繁华之中,然而甚是幽小,恐待各位不周!”又用感激的语气道“此屋所购之资还有苏翁一笔,未及言谢啊。”
苏轼笑道“哈哈,我又不是来求你还钱的,不必太过于介怀。”
众人也哈哈乐起来。
王甄儿向苏轼打了个欠身,就欲带子离去,说道“苏子而来,奴家有礼,只是地方狭小,吾且带儿童出去,不打扰诸位雅兴。”
苏轼笑道“唉!……甄儿莫要如此见外,想必你在喑哑学语之时我就见过你,还授你文学,且莫要避讳。况且吾等今日前来专为汝女易安而来,她若离去,吾等来之还有什么意义,要知道她小小年纪却有大作在汴京高堂响彻,可谓是难得的人儿,吾怎能抛弃见到她的良机呢?”
众人纷纷附和道“是啊,是啊!”黄庭坚打趣道“此女文之一出,不仅救了李文叔,还免去了被革职查办的危险,其才果真是非同寻常也。”当然这话定是有夸张的成分。
王甄儿却有万千不适,也许是一个女人处于众多男子之中便会体现出紧张与跌宕,一来怕自己失礼于诸位,二来是妇道使然,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自然是要守着清心寡欲的家门,怎么能与众之间抛头露面,虽然苏子,苏辙早已识得,黄庭坚之名也如雷贯耳般,然毕竟还有秦观,张耒,晁无咎这种生人,李禧,董荣在历城倒是识得。朋友有亲疏,人各自有差异,此情此景,王甄儿勉为笑道“诸位见谅,妇道人家,见不得世面,何以面对诸位,况且今日诸位前来必是为商讨国事,吾必不可听之。”说完即拉着两个孩子欲离去。
李禧上来阻曰“甄儿莫急,吾与文叔兄也算份属同门,今日苏翁又在,且让吾等相互熟识一二,想来在历城之时,你也没有如此见外。你看吾等皆知李府刚立,必然没有储备众多美酒佳肴,所以今日此来是自备酒水,且看这晴天白日的触雪深情,若能更得苏翁和文叔出句,便是这大相国寺也抵挡不了吾等和汝女这冲天的才气。”
李格非见众人执意要拉甄儿和易安留此,便也不好再拒绝,遂言“甄儿,且先住。待众人授文以教孩儿。这毕竟是闻名天下的苏子,能让他教授我家安儿,将来必然会如鱼而得水,风头定无两!”
黄庭坚接着笑道,“也让苏翁收此女为关门弟子,也让吾等这般老朽之物焕发新的生机。”
李格非急忙谦虚的阻道“小女实乃平庸之辈,惹不得大家如此照看呀!”
张耒道“汝女之文早已名冠朝堂,虽然别人不知,吾等几人却知之的,且莫要说平庸,就算我也出不得若此般清丽快活的文字。你呀就莫自谦平庸了。”
王甄儿有点忍不住了,说道“诸位,莫要戏弄小女和我,小女易安若是以苏子为师,想我官人也令苏子为师矣,岂不是差了辈分。何以说情理于天下。”
王甄儿如此说也不无道理,在这极注重礼数的宋朝,怎么会有这等荒唐事。可是呀苏子们可不管这天下的俗理,苏辙笑道,“甄儿多虑矣,儿孙之所学,可以从父,也可从祖父,你且也不是多学从于王老令公(王拱辰),何以用差辈分之说?”
武当翠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