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41章 金剑先生怒逢段氏恶,白面郎君智解眼前危
他在淮西路任职以来,百姓背地里大多都叫他“张扒皮”,平日里听到的尽是抱怨和咒骂,何时被人这般夸赞过。
此刻,他心里听到郑天寿夸他的话,那叫一个舒坦,便假模假样地清了清嗓子,装出一副斥责段五的样子:
“哎,段五郎,你这是干什么,怎么这么大的火气呢?
都是来这儿吃饭的客人,咱们先下后下又能耽搁多少时间呢?
大家都和和气气的……”
可他话还没说完,郑天寿和李助早就趁着他说话的功夫,几步跨下楼梯。
糜貹早已牵着马在楼下等候多时,见到二人下来,连忙迎上前去。
郑天寿和李助翻身上马,李助在马上对着段五怒骂道:
\"竖子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你这直娘贼,一张比茅坑还臭的嘴,喷粪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随后他又刻意拖长尾音,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腰间宝剑,\"告诉你这腌臜货,今日若不是看在我哥哥与你家有旧的面上,我早将你这泼皮的狗头剁下来当夜壶!
下次遇到爷爷,识相的就赶紧夹着尾巴滚蛋,莫等我抽出鞘中宝剑,让你这狗东西血溅当场!\"
说完后双腿一夹马腹,那马儿嘶鸣一声,撒开四蹄,扬尘而去。
只留下那胖子张安抚使张着嘴,呆立在二楼楼梯口,脸上的表情一阵变幻,又是尴尬,又是恼怒,更多的则是不知所措,模样十分狼狈。
……
路上,李助看着郑天寿,只觉得郑天寿怎么看怎么顺眼。
刚才,当他骑在马上回头,看见段五和那张安抚使最后站在楼梯口呆呆的模样,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
郑天寿这次不仅帮自己出了心中的恶气,还照顾了自己的面皮,让自己心中感到如此畅快。
因此一路上,他不住地盯着郑天寿瞧,越看越觉得欢喜。
郑天寿被李助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说道:
“哥哥,你这样看着我,让小弟怪难为情的。
不过,无论你如何瞧,小弟可不会对男人感兴趣。”
说完,还像模像样地给李助抛了个媚眼,逗得一旁骑在马上的糜貹差点坠下马来,赶忙拉住马儿缰绳,身子贴在马背上笑得前仰后合。
李助也笑着骂道:“你,你,你……”
捧着个肚子,说了半天也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郑天寿。
……
在清风山上,萧让和孙安正带着人给愿意留下的流民做登记。
石宝和花胜则忙着对留下的流民再次进行分配,年龄稍大一些的被安排去修建房舍、开垦荒地;稍微年轻体壮的被纳入新兵训练营,上午训练,下午参与房舍修建等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不愿意留下的流民只能待在山下。
清风山一天管两顿稀粥,若想多吃些填饱肚子,就得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这一命令刚一实施,那些前期躲在流民中混饭吃的闲汉们便在一旁骂骂咧咧,抱怨清风山的不是。
结果被其余流民们胖揍了一顿后,就被清风山的士卒们客气地送离清风山的流民营。
如此一来,现在来清风山的流民都知道,只要肯劳动,在清风山就饿不死人。
这反倒吸引了更多流民前来投奔。
一时间,孙安和萧让忙得不可开交,赶忙上山找到花荣,请求他安排人手下来帮忙登记造册。
而一旁的石宝和花胜则高兴得合不拢嘴,来的人越多,他们能挑选到合适的人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完成花荣托付的事情。
因此,二人只要看到有人去孙安和萧让那里登记,便各显神通地去挖人。
每次只要自己抢走了对方看中的人,另一方都会捶胸顿足好半天,仿佛丢失了自家祖传的稀世珍宝一般 。
ps:关于称呼官员“大人”
称呼官员为“大人”的习俗始于周代,并在汉唐以后逐渐普及。
在汉唐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官僚体系的完善,“大人”这一称呼被广泛应用于官场之中。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能被称为“大人”,通常只有达到一定品级的官员,如三公九卿、尚书令、侍郎以上的大臣,才会被尊称为“大人”。
此外,地方官员中的知府、知州等也常被称为“大人”。
在明清时期,“大人”这一称呼变得更加普遍,但在正式的官方文书和礼仪场合中,对官员的称呼会依据其具体职务和品级来定,如“尚书大人”、“巡抚大人”等,以示尊重和区分。
在日常交往中,低级官员称呼上级官员时也会使用“大人”,但同级或下级官员之间则较少使用,以免僭越。
但是在北宋时期,一般不以“大人”称呼官员。
北宋时期,对官员的称呼方式较为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以官职称呼: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
2 以其差遣称呼:如“知州”“知府”“通判”等。
3 以爵位称呼:如“国公”“侯”“伯”等。
4 以姓加上官职简称:例如“王尚书”“李侍郎”。
此外,对于高级官员,可能会尊称“相公”;对于宰执大臣,有时也会称为“某公”。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称呼方式会因场合、关系亲疏、身份地位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晚林枫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