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36章 走向强大的方法
戈辉转过身,认真的看着光绪皇帝: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告诉皇上,东北禁卫军是一支敢和列强亮剑的军队,是一支把打击列强当作使命的军队。我们不怕列强,不怕死,不怕苦。
国家要想走向强大,就必须有一群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人。支持这群人,给这群人最有力的支持,那就是让国家走向强大的方法,而且是最直接的方法,距离强大最近的方法。
而东北禁卫军,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群体,禁卫军中每一名军人都会为了国家走向富强而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这也是东北禁卫军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动力所在,这也是东北禁卫军存在的意义。所以,禁卫军需要陛下的全力支持。
光绪放眼一千多个墓碑,他似乎是明白了,可突然又糊涂了。他看着整齐的排成7排的墓碑,淡淡的说道:“朝廷也在整军,为什么依然让我不安呢。”
戈辉在想该怎么回答光绪的问题:
我派了很多人去调查我朝与列强的几次战争,从最早康熙爷的时候与沙俄的战争,到1840年与英国的战争,到1856年与英法联军的战争,还有在镇南关与法国的战争以及马江海战,还有后来与日本在甲午年的战争,一直到庚子赔款那年,八国联军从塘沽登陆,后来打进北京的战争,我们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我们调查走访了两万多人,形成了三百七十多万字的调查报告。
从报告上看,出人意料的是,我们的八旗兵不是败于枪械不如人,而是败于不敢拼刺刀。
林则徐大人说过:“英军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八旗子弟腐化堕落,嫌刀枪剑戟太过沉太重,练习起来费时费力,所以纷纷选择躲起来放炮。与英军作战的时候,只要英国人列队整齐的前进到100米处,齐射,然后刺刀冲锋,这是标准的拿破仑时代步兵战术,此时我们的八旗兵已经基本上溃退干净了。”
我们不是败在器不如人,因为我们在当时已经注意到西方的坚船利炮了,也通过仿制购买解决了装备问题,然而,我们这些八旗兵却把老祖宗肉搏的本事给丢了。
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加强到广西剿灭太平军前线时,他就曾经奏称:“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弓箭十无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鸟铳”。
鸦片战争的英军法军,都是靠最后的刺刀冲锋打垮我们八旗兵的。我们八旗兵在火器对射阶段一般都能稳住阵型,而到了对方刺刀冲锋后无一例外崩溃而逃。
甲午战争时的日军,日本在初期是一个穷国,每名士兵只有几发子弹。我们的八旗兵还是不敢与日军拼刺刀。日军记载,“淮军所部,只有聂士成所部有坚定射击到底的勇气,但是当我军在付出不大的伤亡(因为他们射击技术地拙劣),逼近并且亮出刺刀的时候,清军每次都转入崩溃,无一例外……清朝八旗兵不是败于枪械不如人,而是败于不敢拼刺刀”
刺刀战术在当时最能反映一支军队的训练和意志。我们八旗兵败于白刃战,更说明我们的军队暮气沉沉,十万八旗兵入关时的魂魄已经死了。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直打败仗的原因之一。虽然,我们打败仗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这个缺乏勇气,不敢拼刺刀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看的很重要,都没有把国家装在心里,都不愿意为国家牺牲。
戈辉在叙述的时候一直在强调“国家”,而没有说“朝廷”。
战场上的失败,很多时候会被无限的放大,最后直接影响战后的很多事务的决定。戈辉说完,认真的看了光绪一眼。
军队的情况,光绪远在朝堂之上,他根本不清楚,但他相信戈辉说的是真的。光绪在心中也有了新的打算,等回京后,也要过问一下北京禁卫军的训练。
他认可的点了点头,然后又问道:“那袁中堂(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常备军你觉得如何?北京禁卫军又如何?”
提到袁世凯的北洋常备军,戈辉想了一下说:
袁中堂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但他和李鸿章李中堂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不应该与日本人合作。日本终究会成为我们国家的心头大患,而他却在与日本人合作,这简直是与虎谋皮,他付出的,他失去的,一定会远比他得到的要多得多。
听到戈辉这么说,光绪向戈辉投来难以置信的目光。
戈辉向光绪认真的点了一下头,然后继续:
昨天收到总参谋部发来的电报,俄日两军最近围绕着黑沟台展开了大规模的会战,双方的情报收集人员互相渗透,俄军抓到了几个日军的情报收集人员,在向奉天押运的途中,有一个逃跑了,碰巧被我禁卫军的侦察小组遇上了,顺便救了下来,当时他身上多处负伤,已经跑不动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我们大清北洋常备军派来的,日清联合侦察队的人。本来打算问完情报就杀的,现在不能杀了,只好送到朝阳禁卫军总医院治疗了。(被救下来的这个人叫吴佩孚,戈辉从电报上看到这个名字时心中也是一震啊,民国初期的大军阀吴佩孚原来还给日本人当过情报员啊,等回到朝阳我得单独找他谈谈,确认一下,这个吴佩孚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大军阀。)
北洋常备军没什么好说的,虽然是仿照西方军事制度建立的军队,但在训练方法和思维上还是没有走出八旗的框架,只不过是一支换了军装的八旗兵罢了,虚有其表。
至于北京禁卫军,戈辉把目光投向远处几辆龙旗轿车,醇亲王载沣此时正站在车边若有所思的样子。戈辉轻轻的摇了摇头。
北京禁卫军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驻守北京的满族八旗,甚至主管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所属绿营军。严格意义上的北京禁卫军是指醇亲王载沣,仿照普鲁士军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宫廷卫队。
北京禁卫军的军官多数来自以满族为主的新军第一镇,兵源也主要是驻京的满族人,另有蒙古骑兵和来自直隶、山东的农家壮丁。北京禁卫军目前编有步兵2协共4标,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共余人,装备着当前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03式马克沁式重机枪,大量装备了东德枪械兵工厂生产的毛瑟g03式军用步枪。
北京禁卫军从规模上说还可以,武器装备上也说得过去,但依然是一支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没有打过仗的军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朝廷最需要的时候能不能力挽狂澜,现在还真的不好说。
光绪听了也是不断的点头,因为他昨天下午看了东北禁卫军八角台军事基地,看了东北禁卫军的训练场和士兵的训练情况,当时他曾问过载沣,北京禁卫军是不是也这样训练,载沣摇了摇头。
光绪长叹一声后,说道:“这么说,朕唯一可以依靠的只能是东北禁卫军了是吗?”
戈辉不急不慢的说道:“臣和东北禁卫军,愿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光绪认真的看了戈辉一会儿,然后慢慢地说:“你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还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袁中堂和李中堂都只是和日本人合作,而你,却在和德国人,美国人,俄国人,日本人,你和他们都有合作。从这一点上说,你和袁中堂、李中堂没什么区别。”
戈辉万万没想到光绪会这么说,一时间戈辉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所以他只是点了点头,并没有开口说话。
已经34岁的光绪,看着年仅26岁,就已经成为封疆大吏,成为大清朝最富足的北方经济特区行政总督的戈辉,一种无力感袭上心头。
光绪又是一声长叹,然后又道:“不同的是,你不怕洋人,袁中堂和李中堂他们都怕洋人,你在利用洋人,他们是被洋人利用,你的确是技高一筹啊。”
哈拉和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