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90章 原生态治理路径
“我们终于,不再是被整合的那一部分了。”
张浩咧嘴一笑:“现在该轮到咱们——制定别人的标准了。”
六月初,北京。
国家农村事务研究中心主办的“未来乡村治理共识建设大会”在人民大学召开。
这是一次规格极高的闭门会议,参会者包括国家发改委乡村司、农业农村部政策法规司、民政部基层治理局,还有五所高校的治理专家、十四个省市的代表村镇。
而蜂窝制度,也终于被点名邀请,作为“乡村治理原创机制样本”参与主旨圆桌。
陈鹏飞没穿西装,照旧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一双黑布鞋,提着牛皮纸袋进了会议厅。
他的身份牌上,只写了一行字:
陈家村·制度持有人
会前热场阶段,一位高校教授低声和另一位委员说:“蜂窝制度是个爆点,但进京来谈标准,还得看他们能不能落得住‘专业化’。”
有人轻笑:“三年干活、拍桌子的经验,能写出制度标准吗?”
话音未落,投影大屏上出现一张制度路径图。
不华丽,但线条极其清晰:
从“制度生成点”到“共议入会”到“流程执行”再到“失败备案”、“制度修复”、“轨迹留痕”直至“制度再生”。
全程十四步,每步都有实例注解、村民签字、视频实录对应链接。
主持人报幕:
“接下来,请蜂窝制度代表——陈家村陈鹏飞先生,介绍《非模板式农村制度生成路径标准建议》。全场请安静。”
众人侧目,一个个调整坐姿。
陈鹏飞走上讲台,第一句话没看稿子:
“我们不是来背书某个标准的。”
“我们,是来告诉你们——什么才配叫标准。”
没人说话,全厅鸦雀无声。
接着,他点开幻灯片第一页:
标题:《标准不是看得懂,是用得上》
第一页只有一句话:
“凡无法标记失败、无法容纳争议、无法生成再修复机制的制度——不配称为农村治理机制。”
“我们不是写完就拍照的规矩,我们是犯错之后,能从头再来的规矩。”
“不是别的,是我们能接受否定、修正、再执行。”
第二页展示的,是石岭村那条被“退回三次”的土地共议流程图。
三次失败,三次再议,直到群众全部签字确认。
陈鹏飞不念稿,只讲故事,一张图,一段音频,一个老农民拍桌的视频——
“你们谁搞过制度,结果被村民当场吼‘你讲这个我听不懂’,然后回去一夜重写再请他进会?”
他说完,所有人沉默。
高校教授放下了笔。
农业司官员开始认真翻蜂窝平台的纸质文件,眉头皱起又舒展。
到了最后一页,陈鹏飞只留一句话:
“不要再用‘能不能推广’来衡量制度,要问——这个规矩,能不能被人吵出来、认下去、讲出去。”
台下忽然响起掌声。
不是轰动式的,是一阵、一阵,来自不同角落,但有节奏、有重量。
主持人起身,郑重宣布:
“蜂窝制度,将作为此次共识大会农村原创机制提案中唯一一项‘原生型制度路径’,独立列入会议纪要。”
全场哗然。
子曰星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