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53章 分官发财
一连数日好些宴请之后,终于消停了。
有一日宗辞一大早出去,很晚才会俩,同来的还有邢磊和冯贺,几个人都很开心。
说是,皇榜上百名进士都迎来了朝廷的正式分派。
宗辞不负众望,以探花之名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协助修订史籍、撰写朝令等事宜,这可是清贵之极的差使。
宗辞接旨时,众人才子皆艳羡不已。虽说翰林院清贫不掌实权,但却是登上仕途高峰的阶梯。
邢磊则被派去了户部,从九品的小官,负责查阅账册、整合各州府的税赋报表,虽琐碎繁杂,却是实权部门的基层。
冯贺也没有被发配边疆偏远地区,而则被派往刑部当笔帖式,名义上是协助文案,其实就是处理狱讼案卷,天天和血淋淋的卷宗打交道,冯贺听说后当场苦着脸。
“这不是让我天天抄死刑判决么……”他小声和宗辞抱怨。
此外,还有几个刚认识的同年也分到了各部。
江南才子许文礼去了礼部,据说他家有个叔叔是礼部员外郎,分派前就有人来走动过。
山东的董亦然,则和宗辞一样进了翰林院,不过是从编修起步。
洛云京听后觉得这些官职都很合适他们,就好像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
不过洛云京只是悄悄问他们高兴,没说什么,怕他们万一骄傲了怎么办。
她和刚买来的下人做了一桌子的饭菜给他们,众人边吃边聊。
冯贺和邢磊也打算置办宅子,分别都买在城西,这样离户部和刑部都近,方便以后上职。
不过他们如今刚来,没有那么多银子,尤其是邢磊,之前都是靠爹娘种地攒的钱,哪里可能在京城买宅子,如今就先租一个小的,不过也算是在京城安家了。
齐蕊也很高兴,一直在帮洛云京忙里忙外的。
而冯贺还要给家里报信,估计冯员外听了又的宴请镇上的命门大户,来炫耀自己养了一个好儿子。
宗辞上任的第一日,领了一身淡青色官服,在翰林院门前鞠了一躬,然后才进入那深幽静谧的大门。
新任的上官是翰林侍讲李大人,须发皆白,满脸慈和。
“宗探花。”李大人笑着颔首,“你学识俱佳,从今日起便随我修补《河洛志略》,这是皇上关心的大事,切勿怠慢。”
宗辞一听便笑了。
这哪里是差事,这简直是赐他一个私人书库。
翰林院的藏书楼里古籍万卷,宗辞看着那些记载三百年风雨的老书,眼底微微泛光。他想着,从此之后再不用四处借书抄书,也不用因穷读破卷,这样的差事,安稳清静,正好。
相比宗辞那边的清闲,邢磊的户部衙门却是一片忙乱。
户部的账册堆积如山,新人来了,就得被分派做最苦最细的事。
第一天,邢磊刚一坐下,前面的老吏就给了他五大册账本,“把这个月北直隶各州的赋税分项给我对出来。”
“北直隶有十七州啊……”邢磊看了一眼页数,眼角抽搐。
不过也不全是坏事。
户部的同僚里有个姓白的主事,是个和气的老前辈,看邢磊是新晋进士,便常带他一起吃饭,说话做事也照应着。
“户部这地方啊,杂但不险,好好干个几年,文资也升得快。”
邢磊点头,记下了这句话。
冯贺那边的刑部就更有意思。
他第一天就跟着老刑吏一起听了个案。
是某地知县枉法判决,一名叫赵铁牛的百姓被误判为凶犯,拷问得皮开肉绽。
刑部上报时,冯贺一边听一边记,手都酸了。
午后老吏拍拍他肩,“咱这儿就是这样,冤案多、文案也多,能不能熬出头,就看你肯不肯吃苦了。”
“我肯吃。”冯贺咬牙道。
回到下榻的宅子,他还跟邢磊、宗辞他们汇报,“我今天居然见到活的死囚了。”
邢磊翻了个白眼,“你说这话就像见了活鬼。”
“差不多。”冯贺倒水,“那人被打得脸都认不出来了,还对我喊冤,说他家小子刚出生,他什么也没做……”
宗辞安慰他们:“才刚开始,慢慢适应。朝堂上每一寸都不轻松。”
三人就这么在京城开始了各自的仕途。
而董嫔自进士宴后便暗中筹谋,为的是替自己那位中进士的侄子董晏寻个好差事。她深知,若不趁机替董晏谋个实权职务,怕是过不了半年,董家在朝中的影响力便要削弱几分。
于是,她私下里给工部尚书徐大人送了一份重礼,言辞中更是透着些“宫中旨意”的模糊暗示,让徐尚书给董晏在工部空出一职,最好是都水司、虞衡司这样的实权要位。
徐尚书为官老成,素来在朝堂上以审慎自持着称,可他家和董家是不出三幅的亲戚,面对董嫔亲自递来的话,他也不敢贸然拒绝,便点头应了,只说要等名单下来再作安排。
谁料皇上早在放榜之前,就亲自圈定了这次前五十名的分部名单,并令中书门下三省备案。宗辞被点去修史书,是因皇上亲口说他文章好、文思清正,应于静处打磨。至于董晏,不过是同进士出生,一百名开外的,都无缘这次的分官。
徐尚书当晚便把这事回禀给董嫔,说圣上亲自圈定,无论他是工部尚书还是兵部尚书,都调不过来。话虽客气,语气却很明白:无能为力。
董嫔听后气得脸色铁青,嘴唇都发白,手里的团扇几乎撕成两半,气恼道:“区区一个探花,怎的倒成了钦点?这皇上偏心也太明显了!”
可她再气也无用,皇上的旨意已然钉死,一点空子也捞不着。
偏偏风声走得极快,第二日满京城文人圈子便传开了:董嫔托人给董晏谋职,却被圣上压下一道“分部名单”,弄得工部尚书灰头土脸,连堂前两个书吏都笑称“尚书还不如探花一句话灵”。
工部尚书面上不说,心里早已恼火不已,私下里便托人四下解释,说自己不过是传话之人,与董家无干。可这“推锅”之举一出,反倒惹得众人背地议论纷纷,说徐尚书惧内宫之势,又拿不住主意,如此工部之帅,哪还有半点威严。
董家在朝中的颜面就此丢了个干净。
原先董晏虽没考上进士,但“宫中亲眷”身份尚有几分光彩,如今倒成了笑柄——“同进士出身,外放当个小衙役。”。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都在谈论这桩“争官未遂”的闹剧,有说董家太急功近利,有笑工部尚书优柔寡断,更有人打趣道:“董家想靠宫里翻身?怕是要翻车喽。”
而在太子的人马中,卫子潇更是听说后哈哈大笑:“这叫什么?这叫搬石头砸了自己脚,还踢疼了隔壁邻居。”
而洛云京得知这事时,只淡淡笑了笑,继续在她新开的甜品铺里试制新的奶茶酱料,对外头的风波半分不惊。
绿妖采莲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