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38章 攻守易形
上一回我们说到,罗科索夫斯基在奥廖尔的战火中,将手指坚定地指向了地图的南方。他的话语,预示着苏联红军夏季攻势的第二幕,也是最高潮的一幕,即将上演。这场攻势,将被赋予一个同样充满荣耀与历史厚重感的名字——“鲁缅采夫统帅行动”,以纪念18世纪那位在乌克兰痛击土耳其人的俄国名将。
其目标,正是乌克兰东部的工业心脏、那座在战争中三度易手的英雄城市——哈尔科夫。对于曼施坦因元帅而言,这是他挽救整个东线南翼的最后机会;而对于斯大林来说,这则是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整个乌克兰的开始。
在“库图佐夫行动”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同时,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翼,一场规模更为庞大的力量集结,正在悄然完成。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这里,布下了一盘必杀的棋局。
棋局的主力,是两个方面军组成的强大突击集群,其兵力之雄厚,足以让任何对手感到窒息。
沃罗涅日方面军,由尼古拉·瓦图京指挥。这支方面军是绝对的主力,几乎囊括了苏军最精锐的装甲力量。其麾下包括:刚刚在普罗霍罗夫卡血战过的、由罗特米斯特洛夫指挥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卡图科夫元帅的第1坦克集团军;以及久经沙场的第5和第6近卫集团军。总兵力高达75万人,拥有超过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这是一把准备一击致命的重锤。
草原方面军,由伊万·科涅夫指挥。作为战略预备队,它在库尔斯克防御阶段养精蓄锐,此刻正兵强马壮。下辖第47、第52、第53集团军和第5近卫军等部队。它的任务,是在瓦图京的部队撕开缺口后,如潮水般涌入,扩大战果,直取哈尔科夫。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万无一失,苏联空军的第2和第5航空队,集结了近3000架拉-5fn、雅克-9等新式战机。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从德军手中,彻底夺取乌克兰南部的天空。
所有力量的目标,都指向了那条连接着别尔哥罗德与哈尔科夫的战略轴线。
在苏军压倒性的力量面前,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元帅的处境,可谓是捉襟见肘。
“堡垒行动”的失败,几乎耗尽了他手中所有的精锐。此刻,他能用来防御广阔战线的机动兵力,只有埃尔哈德·劳斯将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其中,最核心的打击力量,依然是那几个在库尔斯克遭受重创的党卫军装甲师,如“帝国”师和“骷髅”师(“警卫旗队”师已被调往意大利)。
他的坦克总数,勉强凑了约600辆,其中能投入战斗的“虎”式坦克仅有60-70辆,“豹”式坦克约90辆,其余大部分,还是那些经过升级的四号坦克。
这是一场实力极度悬殊的对决。然而,曼施坦因毕竟是曼施坦因。这位被誉为“德国陆军最强大脑”的战略家,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着猎豹般的敏锐。他精准地判断出,苏军在奥廖尔得手后,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哈尔科夫。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部署:没有将自己宝贵的装甲部队死板地摆在防线上,而是将其作为一支强大的机动预备队,隐藏在后方。同时,他紧急从后方调来了第24装甲军,部署在哈尔科夫以南的波尔塔瓦地区,作为最后一道活动的防波堤。
他准备用自己最擅长的战术——“移动防御”,来对抗苏联人的钢铁洪流。他要用战术上的天才,来弥补战略上的贫弱。一场天才与巨人之间的较量,即将展开。
1943年8月3日,拂晓。
天际线刚刚泛起微光,一场比奥廖尔战役更为猛烈的钢铁风暴,就在别尔哥罗德前线爆发了。苏军数千门大炮同时怒吼,炮弹的密集程度,让经历过凡尔登和斯大林格勒的老兵都为之色变。德军的前沿阵地,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被彻底“翻耕”了一遍。
炮击刚一结束,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就全线出击。罗特米斯特洛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如同两股并排的钢铁洪流,在别尔哥罗德至扎克帕夫卡一线,狠狠地撞向了德军的防线。
德军的抵抗,远比想象的要薄弱。驻守在这里的,是德军第332和第167步兵师,他们在“堡垒行动”中就已遭到重创,兵员和装备都严重不足。面对苏军泰山压顶般的攻势,他们的防线几乎是瞬间就被撕裂、碾碎。
苏军的t-34坦克集群,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他们甚至来不及清理战场,就绕过燃烧的德军坦克和熊熊燃烧的村庄,向着纵深猛插。
8月5日,仅仅在攻势开始两天之后,苏军就已兵临别尔哥罗德城下,并于当天傍晚,彻底攻占了这座城市。
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兴奋不已。为了庆祝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的双重胜利,他下令在莫斯科,同时鸣放24响礼炮。这是卫国战争爆发以来,苏联首次为庆祝胜利而鸣放礼炮,史称“第一次胜利礼炮”。电台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战略反攻的第二阶段,已经胜利开始!”
然而,对于前线的苏军坦克兵来说,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别尔哥罗德的快速失守,一部分是苏军攻击力强大的结果,另一部分,则是曼施坦因“诱敌深入”计划的一部分。他正在用空间,换取集结和反击的时间。
当苏军的装甲矛头越过别尔哥罗德,兴高采烈地向哈尔科夫推进时,他们很快就一头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
这堵墙,就是曼施坦因精心组织的“移动防御”体系。
他没有让部队死守某条战壕或某个村庄,而是命令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帝国”师和“骷髅”师,化整为零,组成数十个灵活机动的战斗群。这些战斗群,以几辆“虎”式或“豹”式坦克为核心,配属数辆四号坦克和突击炮,以及精锐的装甲掷弹兵。他们像狼群一样,潜伏在乌克兰起伏的丘陵、茂密的向日葵地和村庄的废墟之中。
苏军的推进速度,立刻明显放缓。
往往,一个t-34坦克旅在开阔地带快速前进,看似一帆风顺,但在经过某个看似平静的树林时,侧翼会突然窜出几辆“豹”式坦克。德军坦克手们利用其精准的火炮和厚重的前装甲,在1500米甚至2000米的距离上,从容地对t-34进行“点名射击”。等苏军坦克反应过来,试图包抄时,德军战斗群早已利用烟雾弹作掩护,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预设阵地。
这种“打了就跑”的“反穿插”战术,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苏军的坦克手们,常常在不知道敌人来自何方的情况下,自己的坦克就变成了一团火球。在哈尔科夫西北郊的博戈杜霍夫地区,战斗尤为惨烈。德军组织的“豹式+88毫米反坦克炮”伏击群,在短短几天内,就击毁了数百辆苏军坦克。
苏军指挥官们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被迫改变战术,放慢了推进速度,以更为稳健的步坦协同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啃。
战斗至8月10日,苏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在哈尔科夫的西北方向,像钉钉子一样,楔入了一个稳固的突出部。双方的战斗,从野外的机动战,即将转入更为血腥的城市攻坚战。曼施坦因用他天才的战术指挥,为哈尔科夫的防御,赢得了宝贵的一周时间。
8月11日,苏军从北、东、西三个方向,对哈尔科夫市区发起了总攻。这座乌克兰第二大城市,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而残酷的绞肉机。
负责主攻北部城区的是罗特米斯特洛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舒米洛夫的第7近卫集团军。他们的对手,是德军战斗意志最为顽强的“骷髅”师。
德军早已将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在市中心的火车站、拖拉机厂和电车厂等关键区域,他们设置了密集的街垒、反坦克壕和交叉火力点。每一座楼房,都变成了一个喷吐着火舌的碉堡。
苏军的坦克在狭窄的街道里,优势尽失,反而成了德军“铁拳”反坦克小组的绝佳靶子。苏军指挥官们吸取了斯大林格勒的经验,迅速改变战术。他们组建了数百个“突击工兵小组”,每个小组由步兵、工兵、火焰喷射手和狙击手组成,在少量坦克的掩护下,对德军据点展开“逐楼、逐屋”的清理。
钟离烟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