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一四〇一章 玄武事件
在那略显昏暗的房间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董良坐在主位上,身姿挺拔,目光却透着几分疲惫与思索。
陈得利坐在一旁,神色有些犹豫,在董良的耐心引导下,终是缓缓开口。
“战争确实让咱们的军工产业发展过于迅猛,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是围绕着军工产业展开。马尾船厂这几年进行的民用化转型也非常不理想,咱们的后勤部门军工采购的时候也存在重大漏洞,尤其是在武器装备的定价上,因为都是国属产业,很多总后勤部的采购工作人员与军工企业负责人同出一门,相互之间的关系良好。”陈得利的话语里带着深深的忧虑,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当下华族军工产业潜藏的危机。
董良静静地听着,心中却是波澜起伏。他太明白陈得利之前为何一直隐而不发了。
这些人所谓的同出一门,根源其实就在他董良这里。华族的军工产业,可以说是他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
这些年,他在军工产业上投入的心血,甚至远远超过了对军队的关注。
论打仗,他或许只能从理论层面给出一些指导,可要是论搞军工,在这个时代,还真没几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
从最初简陋的工坊,到如今颇具规模的军工体系,其中的艰难困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阿利,你知道吗?人体内的血液每隔几个月就会更新一次。咱们华族成立已经快十年了吧,是时候该换换血了。”董良的声音低沉却坚定,像是在对陈得利说,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他的目光望向墙壁上的华族地图,仿佛已经看到了华族军工产业革新的未来。
然而,华族内部的问题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将董良紧紧缠住,让他头痛不已。
而外部的战争,他也只能无奈地交给他那些信任的将军们。在印度洋战场上,林岳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稳重。战事一直在他的掌控之中,海军之前发动的那场反击战,如同雷霆万钧,狠狠地给了英国佬一个下马威。
就连那不可一世的西摩尔上校,也被灰溜溜地调回了国内。
林岳的指挥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展露无遗,每一个决策都恰到好处,让敌人闻风丧胆。
林文察,更是用兵如神。他的每一次出征,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舞蹈,进退有据,从不让董良失望。
这一次,面对复杂的战局,董良坚信,林文察依然会像以往一样,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智慧,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在北美,林凤祥和周藤虎这两位老臣,皆是老成持重之人。他们深知与联邦军的战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较量,不能急于求成。
他们制定的战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长远来看,并无任何问题。他们在战场上的每一次调度,每一次部署,都尽显老将的沉稳与谋略。
而在南美,卓浪就如同那打不死的孙猴子,充满了活力与斗志。他在那里,只有他折腾别人的份儿,让敌人防不胜防。
再加上康老八坐镇,更是如虎添翼,几乎可以镇得住所有人。有他们在,董良对南美局势算是比较放心的。
但此刻,董良不得不将全部的精力先放在解决内部问题上。这次反腐风暴,虽然抄出了巨额的赃款,甚至将华族的财政赤字都补上了,可董良的心里却没有一丝喜悦。
这些蛀虫的贪婪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们的胃口大得惊人,毫无底线地贪污受贿,积聚了大量的钱财,可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却如同废纸一般。
他们将这些钱或是埋到菜园子里,或是藏到宗祠中,完全没有发挥货币应有的价值。
董良想到这里,心中满是愤怒。华族花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从矿山中将金银开采出来,又经过复杂的冶炼工序,可不是为了让这些人将其重新埋回士里,让财富白白流失。
他现在终于有些理解明太祖当年为何要搞出剥皮冲草这样的酷刑了,他此时的心中,也燃起了同样的怒火,恨不得将这些腐败官员干刀万剐。枪毙他们,将他们的家人送到海外领地,都难以消解他心中的这股恨意,实在是意难平啊!
其实,华族为官员们提供的待遇相当不错。董良还特意设立了一个廉政基金,只要官员们能够坚守廉洁,在退休的时候,都能拿到一笔丰厚的养廉奖金,足以让他们安享晚年。
为了防止腐败,董良可谓是煞费苦心,各种招数都用尽了,可依然有那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被贪婪蒙蔽了双眼。
几天前,董良还找过一个被抓的官员谈话。那人是当年跟董良从猪仔船上一同杀出来的老兄弟,曾经也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那人满脸懊悔,对董良倾诉着自己的堕落历程。他说自己一开始的时候,真的不想贪钱。
毕竟以自己的资历,只要按部就班地熬下去,以后的级别肯定不会低。到了他们这个级别,出门有专车接送,家里面还有官府配属的服务人员,生活上根本不需要自己花钱。
可是,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那些商人,哪怕是没有事情求他帮忙,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也会变着法儿地送上各种珍贵的礼物。
那种被人众星捧月般捧着的感觉,就像是有一种无形的魔力,总能够给他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让他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享受。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收钱根本不是为了花,而是沉迷于别人送钱时所带来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董良听着这些话,心中满是悲哀。这些人,早已丧失了曾经一同奋斗时的理想,或者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他们当初跟着董良造反,不过是单纯地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旦物质得到满足,便在欲望的深渊中越陷越深。
就在董良陷入沉思,苦苦思索着如何改善华族内部问题的时候,京城玄武广场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悄然发生了。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如同潮水一般,汇聚在了玄武广场上。这件事发生得极为突然,董良竟然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这些读书人,一个个神情激动,他们站在广场上,高声演讲。他们宣称,现在的华族好战必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阻止战争继续下去。
他们的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驻足聆听。人群中,有好奇的路人,有附近的居民,还有一些心怀忧虑的学子。
在这场演讲中,其中一名先生的情绪最为激动。他言辞激烈,痛陈战争给华族带来的种种弊端。最后,他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当众在自己身上泼洒汽油,毫不犹豫地点燃了火柴。
瞬间,熊熊大火将他吞噬,他在火光中痛苦地挣扎,却依然没有发出一丝求救的声音。周围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呼,有的吓得捂住了眼睛,有的则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一幕,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原本就不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干层巨浪。
陈得利得知此事后,心中大惊,立刻下令封锁消息。可事情却远远超出了他的控制,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背后操纵着一切。
这消息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各地的大学堂纷纷响应,学生们群情激愤,甚至有人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董良,指责他领导下的华族过于好战,不顾百姓的死活。
董良得知这一情况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他紧急将几位重臣召集起来,磋商应对措施。
这一次,左季高和孙延平都被喊来参与到这场至关重要的会议之中。在那宽敞却压抑的会议室里,董良面色冷峻,仿佛一尊威严的雕像。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有力:“华族成立这些年,还从来没有在舆论上这么被动过。这些读书人的初衷没有错,战争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内的建设,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们进行的战争,大部分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我们的宣传不够到位,又或者是与民众的沟通存在不足。总之,这件事情,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京城的行政总长徐鼎康,此时低着头,满脸愧疚地站起来。他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责:“元首,这件事情都怪属下,这么大的事情,属下竟然没有提前得到消息,后续的处理也太过缓慢,以至于消息走漏,造成了如今这般被动的局面。”
徐鼎康的心中满是懊悔,他深知自己此次的失职,给华族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徐鼎康,你先坐下,我们先不说这件事情如何发生,既然已经出现了,当务之急是先化解问题。而不是先忙着追究责任。”董良对着徐鼎康摆了摆手,示意他先坐下。
然后,他将目光转向学部总长陈澧,神色关切地问道:“陈总长,你们学部的调查情况如何?”
陈澧先是看向众人,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然后有条不紊地回道:“这几年,在各个大学堂中建立了一些兴趣性的学会。一开始,我们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些学会的存在。可这次事件发生后,经过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消息就是通过这些学会传开的。这些学会有自己的负责人以及完整的管理机构,在各个大学堂中,其组织性强度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足以传播消息。”
陈澧一边说着,一边在脑海中回想着调查的细节,试图将所有的情况都清晰地呈现给众人。
按照陈澧的说法,从这些读书人来到玄武广场闹事,到现在各地学生有组织地进行应援,背后都有这些学会的影子。
而这,恰恰是华族在管理上一直存在的空白。
众人听了陈澧的汇报,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会议室里,一时间安静得只能听到人们轻微的呼吸声。还是那耿直的左季高打破了沉默。左季高如今回到中枢,所担任的大多都是虚职,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总参走动。
不过,董良每逢有重大事情,都会将他喊来参谋。左季高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从刚才陈部长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除了那起令人痛心的自焚事件之外,这些人并没有做出违法的勾当。他们只是在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发声的渠道。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不能处理得过于过激。为什么不先找他们谈谈呢?既然他们有组织,那么肯定有牵头的人。”
左季高毕竟是个传统读书人,他太了解华族传统的读书人了。这些读书人,嘴上虽然一直反对结党营私,可实际上,他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凝聚力量,试图掌控舆论。
华族建立以来,舆论一直牢牢地掌握在官府的手中。只是这几年,随着华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民众发声的渠道逐渐变得多元化。
这些读书人敏锐地抓住了机会,找到了新的发声渠道,而这些学会,就是他们凝聚舆论、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组织。
众人听了左季高的话,都若有所思,开始讨论起应对之策,一场关于华族未来走向的激烈探讨,在这个会议室里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