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56章 周穆王南征,涂山大会
<初六> 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周易-姤卦》
翻译:切勿随波逐流,别人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思来想去,穆王满想出一个好主意。他找来左史官戎夫:“帮我编写一部史书。”
左史对这位花花公子帝王早有耳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穆王找他竟然是要写书!太阳难道打西边出来的?
左史踌躇良久,问道:“敢问大王,史书要什么内容?”
穆王满:“过去所有国家灭亡的历史,每月初一和十五讲一个故事给我听,警示我行端表正,敬事立信。”
左史再度吃惊,并且极度怀疑穆王满能否听的进去,但毕竟领导安排了具体工作,还是去执行了。
不久史书写好了,共记录了史上二十八个国家灭亡的经验教训。
第一个故事是商朝的方国,皮国因“信不行,义不立”而亡国的故事。
皮国不是调皮的皮,而是兽皮的皮,是最早发明衣服的国家,当时的衣服都是真皮的(没有人造革),穿在身上相当暖和。
皮国国君言而无信,国内一些贤能之士准备取而代之,国君镇压发生动乱,最终被殷商趁虚而入,灭掉了皮国。
后面的故事包括历史著名的昏君:夏桀、商纣,以及怒触不周山的共工。
五百年后,一位大儒将这本史书进行了删定,保留的部分就成了《尚书》,删掉的部分成了后来的《逸周书》,这个人就是孔子。
徐偃王之因仁失国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不咸不淡的流逝,十年一晃就过去了。
周穆王三十五年,眼见得徐国日益强大,周围小国纷纷向徐国靠拢,楚国大臣王孙厉对楚国君说:“陛下,你不去征伐徐国,总会有一天你就得向徐君朝贡。”
楚国君说:“徐偃王是有道之君,好行仁义,怎能讨伐?”
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对小、强对弱,就像石头砸蛋、老虎吃猪,有什么可疑虑的?何况徐偃王不修武备,文德也没到极高境界,现在去打徐国一定是攻无不克。”楚王听这么一说,就又派出军队攻打徐国了。
这回没向周穆王请示。
徐偃王听说楚军进攻,自知不敌就对臣下说:“和楚军对垒,不知会有多少生灵涂炭,我们军力不如楚军,打与不打最终结果都是战败,与其让百姓白白牺牲,不如我退位让国,我当不当国君无所谓,大家能过上好日子就好。”说罢携子民弃国而走。
臣下们听了这番话感到万分惊讶!但想想徐偃王平日为人,能做出这种超级自残的决定又实属正常。大家无可奈何,又舍不得徐偃王独自一人花落去,只好跟着他一起逃。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徐国有十万百姓追随徐偃王,来到彭城(徐州)武原县附近生活(也有说逃到了江苏、浙江的)徐国迁到此处,续写了一段新的传奇。
这一幕在《三国演义》里似曾相识燕归来,刘备带着新野百姓一起逃命的桥段,就是源自此处。
四百年后,徐偃王的仁德被一个人推崇备至,并依据他的仁德创建一门学科:儒学!这个人又是孔子。
同为东夷后裔且都是赢姓,秦国和徐国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秦国行法家之法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七百年后终于取得天下!徐国开创儒家之道坚持仁德爱民之路,四百年后(春秋后期)被邻国吴越所灭。
所以结论是:仁德误国,法家才是王道!
但唐朝的韩愈不这么看,21世纪的我也不这么看。
秦国取得天下又怎么样?暴虐无道,传三世而亡,子孙灭族。
徐国灭国又如何?从皋陶(尧舜时代)算起享国一千六百年,是中华历史上最长久的国家,没有之一!徐偃王仁德爱民的美名至今被人们传颂,徐氏子孙人丁兴旺,祭祀延绵不绝。
追求当世的霸道,还是传世的盛名,在于你自己内心的选择。
仁者无敌!
楚徐交兵时周王在干吗?
周穆王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毛伯迁率军前去救援徐国,但因路途遥远,周军赶到时徐已亡国,周楚两军在泲[ji]水相遇。
楚国国君问:“将军来帮助我楚军吗?已经不需要了。”
毛伯迁斥责:“你何故出兵伐徐?为什么不提前上报天子?”
楚国国君:“徐国早有不臣之心,我是想帮助天子消灭祸患于萌芽之时。”
毛伯迁斥责:“徐国是周天子任命的东方霸主,管理东方诸国,你算老几啊自作主张?”
楚国国君:“徐国都被我灭掉了,还有什么资格做霸主?请天子任命我为东方霸主吧。”
毛伯迁脸色铁青:“要是不任命呢?”
楚国国君:“那我就只好自己称王了。“
话说到这份上那就开打吧。楚国虽说是冉冉升起的新兴势力,但在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周军面前,实力还是差的太远,三两下就被毛伯迁打回原形,夹起尾巴灰溜溜的跑回荆地继续修炼内功去了。
毛伯迁回来汇报后,周穆王大怒:”好你个楚国!竟然不把我周天子放在眼里!徐偃王和本王并列为天下唯二的英雄,他就算背叛,也是我去揍他,什么时候轮到你楚国出手了?就凭你也配?给我筹备大军,我要踏平楚国都城郢都!“
消息传来,楚国上下慌作一团,立即派出外交使团进京上贡请降:”大哥大哥大哥!我错了,求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放我们楚国一马,今后必定年年上贡,再也不敢嘚瑟了!“
周穆王这才作罢。但大军已经准备好了,不打一仗实在是难受,于是周王命:“越国蛮夷多年不朝贡,周九师兵发越国!命楚水军为前锋,为周军沿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打越国只是个借口,更重要的目的还是军事震慑楚国在内的东方各国,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周穆王三十七年,周国大军一路向南来到浙江。
越国只是个还未开化的小邦国,哪里是天子之师的对手,连忙上书请降,并且解释道:“哥,我也错了!错的非常彻底!之前没纳贡,是因为我们没文化,天朝上国发过来的文书,我们没人看的懂,也不知道怎么回应。这回知道了,请天子放心,今后必定纳贡称臣!”
越国就此向大周投降。
经此一战,东方各国震动,纷纷向周王纳贡称臣。
这浙江来都来了,楚国也老实了,天下也都统一了,不举办一个诸侯大会似乎对不起眼前的大好形势。于是,周穆王效仿夏王大禹,在浙江涂山召开天下诸侯大会,以显示天子之威!
大禹的涂山大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下诸侯大会,说是部落联盟大会更准确些。当时,刚刚治水成功的大禹,个人威望达到了顶峰,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于是大禹召集天下部落首领,召开涂山大会!
在会上第一件事是诛杀了迟到的防风氏立威!
这件事告诉我们,第一不能和领导对着干(反对大禹的朝贡政策);第二对着干也不要紧,但开会千万不能迟到;第三,如果已经迟到了就干脆不要参加。
涂山大会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详细说明每州的地理物产特点。大禹因为治水走遍全国,所以他对中国地理有完全的发言权,别人这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那时候也没有高德或者百度地图,所以大禹在这些部落首领面前完全是降维打击,他说怎么划分大家只能听着。
最后为每州铸一个鼎,共九鼎。从此九鼎就成为了国家王权的象征。
大禹其实是周穆王的偶像,所以穆王才会行遍天下,在九州留下自己的车轮印,最后在涂山开诸侯大会,也是在向自己的偶像大禹致敬:
你走遍天下治水,我西行流沙积羽;
你铸九鼎定九州,我驾八骏行千里;
你征三苗,我伐犬戎;你开涂山之会,我也聚诸侯于涂山。
大禹哥,当年你做到的,如今我都重走了一遍,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