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43.第37集《佛法修学概要》
《佛法修学概要》最快更新 [lw77]
辛二、正修分三:壬一 、 修习大乘理观。fanghuaxs壬二、避免八过。壬三、当依智者,闻思大乘
壬一、修习大乘理观分二:癸一 、总相。癸二、别相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七页,我们看己六,智慧度。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把我们念佛的人,大方向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属于事持,事相式的念佛;一种是理持,就是他在念佛当中带有理观智慧的引导,这两种。
我们刚开始念佛,一般人在接触净土法门都是先修事持的。事持的特点,就是我们依止一念的信仰,我们刚开始会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也相信阿弥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们。所以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那一念信仰的善念,就创造一种念佛的力量出来。
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没有观照的智慧。这会产生两种过失:
第一个,我们所念的佛号不得坚固。信仰式的修学,你的心是完全寄托在你一念妄想的情绪上,因为你对妄想没有调伏力,没有调伏力你就只好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我们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它一定会受到感受的牵动,而感受一定受到业力的主导。所以当你的善业起现行的时候,当你身心是安稳状态的时候,你可以把佛号念得不错。但是当你的生命走到罪业现前的时候,走到生命谷底的时候,你的佛号就提不起来了。因为你夹带妄想来念佛,妄想是变化的,所以妄想它会给你一个很高亢情绪的信仰,它也会给你一个很低落的情绪来障碍你。所以你刚开始在事持的时候,你会觉得你念佛的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不好,就落入一种波浪式的不稳定式的念佛。就这样的一个念佛的情况,你一路走过来,走了几年,总觉得修行一直上不了路。这是第一种情况,不得坚固。
第二个,不得圆满。因为你带有感情性的念佛,你有时候是皈依心很强,有时候皈依心很差,因为没有这种善巧智慧的引导,你这个佛号就不能达到波罗蜜。你所念的佛号在本质方面都是生灭性的、有漏的,只有少数偶尔跟道心相应、跟菩提相应、跟净土相应,所以你的佛号质量太差了。没有波罗蜜的力量,没有智慧引导,就这两种过失,使你的佛号不得坚固,不得圆满。
所以当我们从一种信仰式的念佛,带有感情妄想的念佛,开始提升到一种除了信仰以外多了一分智慧的观照——带有理观性的念佛,这个就是所谓善根式的念佛。善根式的念佛,尽管你是在妄想的当中,但却可以调伏妄想,可以引导妄想,让我们所有的佛号更为坚固,更为圆满。
这种信仰式的念佛跟智慧引导式的念佛,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了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佛陀说:在恒河的一边,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着一群牛在吃草。时间久了以后,这边的草也吃得差不多了。两个人就商量,我们应该把牛群赶到恒河的另一边去,那边有更加新鲜肥美的草来继续供给牛群。
那么第一个人,他在赶牛冲过恒河的过程当中,没有善巧。他就拿着牛鞭一路地打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用强迫式、信仰式的方式,把牛群给赶过去了。但是,毕竟牛是不会游泳的,所以絶大部分的牛都在过恒河时陷入水中死掉了。只有少数强壮的牛到达了对岸。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牧牛人,他有智慧的善巧。他首先在恒河当中找到一个最短的距离,把牛分成三类:强壮的牛、中等的牛跟最虚弱的牛。他把强壮的牛放在前面,稍微用鞭子打一下,这些强壮的牛一下子就冲过恒河。第二种中等的牛,看到强壮的牛过去,它受到鼓励,一看前面都过去了,它们也就顺势一鼓作气,中等的牛也全部过去了。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就在对岸呼喊,那么这些残弱的牛,想想这个输人不输阵,就赶紧提起自己的愿力,最后这些残弱的牛也一鼓作气全部过去了。
佛陀讲这两个譬喻是想说什么事呢?就是说,你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理观的智慧引导,你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你所修的一切不能构成波罗蜜。不能构成波罗蜜就是说什么意思呢?第一个,你所修不能坚固;第二个,所修不能圆满。
所以,当我们慢慢地从一种信仰式、压抑式、强迫性的念佛,提升到一种调伏性的、引导式的念佛,我们应该以佛陀的智慧来善调内心,来增长自己修行的水平。
我们来看这个讲义。那怎么能够把理观的智慧放在念佛当中呢?我们看附表大乘的空观。其实这个空观,也包括了假观的成分在里面,等于是整个大乘的理观都在这份讲义中了,看附表。
大乘空观
这部分《楞严经》的开示,我们分成两大科:第一个先做一个总相的说明。大乘的理观到底是怎么下手。第二个再看别相。
癸一、 总相
我们先看第一个,真妄不二。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我们在修习理观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生命切成两块,这个很重要!不切成两块,你就没办法观。如果你是外观,向外观察生命,你要切成两块;你内观内心的世界,也是切成两块。
那么这两块是怎么个切法呢?
在《楞严经》的这个分割当中,就是先把有相状的一部分归为一类。不管这个相状是杂染的相状——是凡夫惑业苦的这种杂染相,还是这个相状是诸佛的功德庄严,只要你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六根能够活动攀缘到的六尘的相状,通通归为一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把没有相状的那个清净的明了性归为一类。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把生命归两类:有相状的,还是没有相状的。
你有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来看看这两个有什么差别。首先我们看看有相状的生命现象,是浮尘诸幻化相。第一个,它是“浮”,飘浮在空中,它是变来变去的;第二个“尘”,这个尘就是有一种染污干扰,这种虚妄的相状它会干扰我们内心。
这个相状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业力成熟的时候,它就“咻~”显现出来了,你可能出现快乐的相状,也可能出现痛苦的相状。当业力完全释放完毕的时候,它就“觅之了不可得”,它又从生命当中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凡是相状的东西,它一定会变化,因为它受了业力的主导。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看非相状的本性,是“妙觉明体”——就是常住妙明的不生不灭的心性。不管你造了罪业,不管你造了善业;不管你是快乐,不管你是痛苦,它永远是不变的,它没有意见的,完全保持一种“如”的状态。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人生有两个状态:一个是变来变去的,一个是不会变化的。那么这两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切割。你现在把人生切成两块以后,你就有资格来修理观了。
癸二、别相
我们来往下看,应该怎么面对相状,应该怎么面对真如的法性,是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把这个别观解释一下。这两科把它一起念一遍,请合掌。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
首先,我们先修的是空观。空观的智慧,它叫作从假入空,这个很重要!你不能直接修空观,不可以。你要先有相状,透过相状的观察你才可以悟入空观。这个很重要!很多人逃避了相状,结果大乘空观修不起来。
如果你今天是修小乘的空观,你不用借相,可以。小乘空观它是一昧地断灭就可以,断灭空;大乘的空观它要借相,它一定要先假借一个相状,然后从这个相状的跳板再跳到空观。
那么它是怎么个跳法呢?首先,你要先看到,你现在生命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只是一个名相而已。简单地讲就是身心世界开合不同:一个是物质的色身;一个是精神的明了性。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业力变现的,它是会变化的。所以你要先面对你的身心世界,观察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我们的生命,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因为它开始,是莫名其妙的开始。《楞严经》就是这样讲,生命是无中生有的,不是说 a 去创造 b 的,不是!当业力成熟的时候,你在毕竟空当中,莫名其妙就从水里面冒出一个水泡,“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就投胎了。
生命是无中生有,不是哪一个人把你创造出来的;你也不是延续前生,因为你前期的生命跟这一期生命没有太多关系,除了你接受前面的业力以外,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你这个梦跟上一个梦是没有关系的。从生命的因地,你是继承了前面的业力,但是从生命的结果,你今生的生命结果跟前生毫无关系,那是不同的业力显现出来的。
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你不可以说你前生创造了今生,不能这样讲;你更不可以说,你母亲把你创造出来,更不能这样讲。你只是假借母亲的因缘来投胎而已。这个我们十二因缘讲过了,你是有一个识投到母胎,你是假借母亲的因缘来滋养你的色身而已,不是母亲把你创造出来。所以生命是没有开始。
第二个,生命没有结果。“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最后是完全消失了。你到哪里去了?你又回到空性去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相状的生灭知道相状是暂时的,但是你要借它。你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才能够得到下面的结论:在生灭去来的相状当中,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的、是不动周圆的、没有变化的一个妙真如性。
所以在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看到生命的去跟来那是相状的变化,但是从本性来观察,它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去来表示我们生命的业障,迷悟表示我们的烦恼障,生死表示报障。
比方说,我们举镜子跟灰尘的例子来说,或者说镜子跟影像。我们要先透过影像,才能够看到镜子。你一开始看到镜子,觉悟不出来那个镜子。你要先看到影像的变化,才可以看到这个提供影像依靠的、所依止的东西——那个镜子是不变化的。
这个从假入空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够从过去的因缘中摆脱过去的业力,只有这个方法,没有其他方法。什么叫摆脱过去的业力?这个地方古人讲出一个譬喻,这个譬喻非常好。它是以人生的背包来做一个譬喻。
我们每一个人都背了一个背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小时候我们这个背包放了我们的执着,你执着有个相状。比方说,小时候我们在乎的是家庭的背景,同学之间比的是家庭的背景:喔,你家在哪里,他家在哪里;你爸爸做什么,他爸爸做什么;第二个比的是成绩,谁是优秀的,谁是比较差的;第三个比的是你的长相,长得怎么样,是高还是矮。所以在小时候我们的背包就开始进入很多相状了。你的家庭背景的相状放到背包里面去了;你的成绩的相状乃至于你的身体的相状,你就背着相状。当然这个相状由业力变现出来。
慢慢长大了,你的背包放的东西更多了。你要成家立业,你要把房子的相状放进背包;要把车子也放进去了;要把家庭也放进去了,你的眷属、你的事业、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一切成败得失。所以到了中年的时候,你这背包扛得就非常重。你承受着过去的业力,一个一个,它们绝对不会放过你,你的背包越来越重。
到了晚年的时候,你还会加很多东西。老病死——你的身体虚弱了,你看你的身体大不如前了;你不是身体虚弱而已,还有很多病痛折磨你,慢性病的折磨;乃至于死亡的恐惧,你看到你的朋友一个一个离开了,你对死亡恐惧的相状也在你的心中挥之不去,这些执着的相状也装到背包了。
所以我们人生的背包,从小到大是不断地增长,就是你心中背了太多的相状。这个相状都是过去重大的业力显现出来,加上你的执着,就变成你人生的背包。
现在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把背包里面东西拿出来?先把房子从背包里面拿出来,把车子的相状拿出来,把家庭的因素拿出来,把人际关系的因素拿出来,乃至于把老病死的这种相状拿出来,甚至于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背包完全放下,轻松地去面对未来,有没有可能?
就是我们从过去的业力而来,所以我们背包装满了东西,装什么不是你说了算,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会变现很多很多的相状。当然一般人就是照单全收,爱取嘛!你业力丢什么,我就把它往背包里面塞。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种背包放下来,有没有可能?
这就需要空观的智慧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佛陀要我们从假入空,就是你看到生命的变化,你更要看到那个背后不变化的本性,而忆念那个不变化的本性,叫作“离相清净”。
空观的智慧,是我们修行人很重要的一个成败的关键。就是关键到一个人他是不是可以成功地从过去的背包当中走出来,放下过去的背包。你扛着沉重的背包,你今生是干不了什么事的。你念佛也没有力量,菩提心也发不起来。因为你的心太沉重了,你积集那么多相状,你怎么去创造未来?
所以当我们在规划未来,设定目标积集资粮的时候,你要做一件事情——请你放下生命的背包。它跟你没有关系的,它既然是生灭,就由它去吧。不管你今生是好是坏,这个相状你试着把它放下来。“如今放下,何等自在”,二十年来你背着背包,你现在“如今放下”,把它放下来。
放下生命的背包就是从假入空观。不管你的过去过得怎么样,你不要再回忆过去了,把相状彻底放下。所以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面对因缘很重要。你本来就没有嘛!所以到最后这只是一个生灭的假相:来,你随它来;去,你也随它去。从假入空观,它最重要的好处就是——我们一定要承受业力,但是你不能把业力转成业障!
诸位!业力不一定会形成障碍,不一定!承受业力我们别无选择,变成障碍是你自找的。理论上来说,人生只有快乐跟痛苦,不应该形成障碍。业力会让我苦,业力会让我快乐,那是一时的情绪,过了就好。但是把一时的苦乐转成内心的障碍,这个就是我们心理素质不够,是我们自己的取着。我们不能逃避业力,但是我们不能把业力转成障碍,不能变成业障,不可以。
所以从假入空,就是你把人生先归零一下,放下人生的背包重新开始。那么从假入空观这样子过去以后,以禅宗的意思你这个人脱胎换骨了,你成功地从过去里面跳出来,又是一个新的生命,法王座下添新生。
那么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从空出假。所以你如果是“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假相而进入真实,这一块叫从假入空。那么接下来,从空出假,逆向操作,从真到妄,这个几乎所有的净土宗等大乘佛法要做的都要这两道手续。你放下了人生的背包,你还有事要做,你要创造一个来生的愿景来调伏你、引导你。所以净土宗,它不但要你放下过去,还要你开创未来。你要设定未来的目标,这个时候就是假观的智慧。
我们看净土宗的假观。当然这个假观不是你去胡思乱想,而是你要怎么去调伏自己、引导自己。这是有祖师的传承。净土宗的祖师论调伏,最有效果的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虽然放下,但你还有习气,那就要把自己创造出一个罪障凡夫的相状。
所以我们前面把相状放下以后,现在把某些少部分的相状再借回来。但这个时候的心情是暂借,不执着。你要用业障的相状来恐怖你自己。你要告诉自己:我是罪恶凡夫,自己没办法处理这么重大的罪业,所以我别无选择,我只有靠阿弥陀佛的救拔。因为罪障深重,求出无门,所以你要经常用恐怖的相状来给你自己 push(推进),来调伏你对三界的贪恋爱取,这是你所借的第一个相状:恐怖的相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