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趣论

卷二(3/16)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卷二

然,今略说其等缘全分,从顺序而示广说,言:“因缘者是诸因因相应之诸法及其等起诸色之因缘为缘”等。

此中,言因缘者,从二十四缘之中所设置之顺序,首先提出应分别之句。于余之诸缘亦依此理趣,第一将提出应分别之句以解答应当知。又此处句之关系者如是。于缘略说,是“因缘之”略说,若广说者,言:“因是依因相应之诸法及其等起之诸色之因缘为缘”,如是应当知。依此种方法,于一切缘,当知所分别句与答之关系。

所言:“令之诸因是依因相应[之诸法]”,此时不言:“因相应[之诸法]”,何故言:“因是依因相应[之诸法]”耶?为确定能缘与诸缘所生。因为言:“因相应[之诸法]”时,可得“与因相应[诸法]之因缘为缘”之义。若如是,则言:“如是如是名之法是依因缘为缘”及能缘之决定应知之。再者,“与因相应[之诸法]”即“因相应之诸法”,不如是解释而亦得“因依一切相应法之因缘为缘”。若如是者,与因不相应之眼识等,亦与因相应善等,皆同是相应[法]也。此时:“此因名为如是如是之相应法之缘”,如是缘所生之决定应不可知。故为决定能缘与缘所生,言:“因是依因相应[之诸法]”。其义即对因相应善等之诸法,一切相应之因是依因缘为缘。

此处,又不言“缘”“依因缘”语是由因遮止其他之缘性故。因为,此因是由因缘或由俱生等之缘为缘。于此处由因之俱生等遮止其他缘性故,言:“依因缘”也。

虽如是不言“依其相应[之诸法]”,何故言:“依因相应[之诸法]”耶?不明应广说故。因为,言:“依其相应[之诸法]”时,彼等所言“其相应[法]”者,此实是不明此。其不明故,彼等与其相应故,而言“其相应[之诸法]”,为显示其正确具体性,而言“依因相应[之诸法]”也。

言“依其等起[之诸色]”者,此时然为应明广说故,而言“其”。此处之义如是。其等因与因相应之诸法同可言“是此等[色]之等起[起因]”,而“其等起[之诸色]”,此等是“依其等起[之诸色]”。由因并由因相应之诸法而生之义。依此而言心等起之色。

然,此由心以外者亦等起耶?然等起。因为一切心心所是成一而令色等起故。但是,从世间之说明,心之胜性故,如是种类之色是言心等起。正因此故,言“诸心心所法是依心等起诸色之俱生缘为缘”。

又若如是者,于此处亦言“依其等起[之诸色]”,何故不言“依心等起[之诸色]”耶?亦摄诸非心等起[之色]故。因为于问分,“结生刹那之诸异熟无记因是由诸相应蕴及诸业果色之因缘为缘”。为摄彼,于此处不言“心等起[之诸色]”,而言“其等起[之诸色]”。其义是其等因及因相应法虽不生心生色,但由俱生等缘而言与此等之等起[因],而于“其等起[之诸色]”,此等与“其等起[之诸色]”。转时之诸心生[色]及结生时之业果诸色之因是依因缘为缘。于其他“其等起[之诸色]”时,亦依此方法而应知其义。

然而,此因何故于结生之时唯依诸业果色之因缘为缘,而转时不然耶?于结生时,诸业果色之心系属转性故。因为,于结生时,诸业果色心系属故而转,依心之力而生住故。于其刹那,心虽不能令生心生色,但彼等[业果色]是无心则不能生住。正是此故,“缘识而有名色”、“其识住时有名色之住胎”。然而,于转时虽有心,彼等[业生色]之转完全是业系属故,而非心系属之故。因此,又入灭尽[定]之人人,其人人为无心时,亦同是生起[业生色]也。

然而,何故于结生刹那,心不能令生心生色耶?是业力所引性故,无安住所依性故,及无力性故。此,其时依业力所引,非前生所依故,因此若无安住所依者,如是则无力。是故,恰如刚坠落悬崖之人,任何事亦不能为,不能生其色。然而,业生色是对于心正是有心等起色之位置,又心对业生色而言有种子位。业是依[业生色]如田地,烦恼者如水。是故,虽有田地及水,但由初生之时,如种子之力树木生,结生之刹那由心力而色身生。然而种子离时,又由地、水之力而迅速成长,虽是无心,唯由业诸业果色转者应知。又如是言:“业如田地,识如种子,渴爱如湿润”。

然,又此义是由容有而应理解。所以三容有是名容有、色容有、名色容有。此中,无色有是言名容有。因为,于其处唯心所依而无色缘,唯诸非色法生。无想有是言色容有。因为,于其处唯结生心而无非色缘,唯诸色法生起。五蕴有是言名色容有。因为,于其处结生时,唯无所依者,诸非色法[不生],又无结生心,不生业生之诸色法,唯是结合诸色非色法生。譬如有主人有王有门卫之家,初虽无王命不能入,后即无命令,亦依初命令之力而[入]。正是如此,于五蕴[有],无结生识俱生等之缘性者,色不决由结生而始生。然后,如无结生识俱生等之缘力,但已得入[色]是由业前力之影响而转。又无想有是无非色容有故,于其处虽无非色缘而非想容有故,色转时,如人入无主之空家、或入自家。无色有亦非色容有故,于其处完全无色缘而知容有性故,诸非色法转。但是,五蕴有虽是色非色容有,于此处若无非色缘,结生之刹那诸色不生。如是此因是唯于结生时,由诸业果色之缘而转时者不然。

又言:因是依诸俱生之因缘为缘时,又此义完全非谓耶?然而,何故言“依因相应之诸法及其等起[之诸色]”耶?是否定转时之业果色等之缘。因此,若如是者,一切转时,与因同一刹那生之诸业果色,并对时节、食等起[色],谓因应亦是因缘。然而,因对其等不为缘,是故,为对其等缘性之否定,应如是知此之谓。

今谓“由种种性类之别,由缘生”,由此句应知此处之判别。“由种种性类之别”者是实言此因由种类而为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四种。此中善因是由地之不同,由欲界系等之别而为四种。不善因是唯欲界系。异熟因由欲界系等之别而为四种。唯作因是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之三种。此中,欲界系善因是名无贪等三种。于色界系等之善因,亦与此同理趣。不善因是由贪等而为三种。又异熟[因]、唯作因是由无贪等而各为三种。然,各各因与心相应,于各各诸因有种种性类之别。如是最初于此处应由种种性类之别判别而知。

谓“缘生”者是由此缘而是等之诸法生,确实与是等之诸法,此即是缘,如是判别应了解之义。

此中先于此因缘之欲界系善因,是于欲有、色有,诸与自己相应之诸法,与诸心等起色之因缘。于无色有,唯与诸相应法而已。色界系善因是唯于欲有、色有,与诸相应法及心等起诸色之因缘。无色界系善因是等于欲界系善因。非所摄善因亦然。不善因亦然。然而,欲界系异熟因唯于欲有,与自己相应之诸法,于结生时与诸业果色,又转时之心等起诸色之因缘。又,色界系异熟因者即在色有,唯为所言性类之因缘。又,无色界系异熟因是于无色有,言唯与性类之因缘。又无色界系异熟因是于无色有唯与诸相应[法]之因缘。非所摄异熟因是于欲有、色有,与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诸色;于无色,唯依诸非色法之因缘。又,于三地之唯作因,是等于缘之理趣善因。如是此处由缘所生亦应判别而知。

所缘缘广说

于所缘缘广说色处者即称色为处。于其余,亦与此同理趣。谓“眼识界”者是称眼识为界。于其余亦同此理趣。谓“其相应之诸[法]”是与其眼识界相应之[受、想、行]三蕴,再者,完全以眼识为所依之[受、想、行、识]之四蕴,色处依所缘缘为缘之义。于以后亦与此同理趣。谓“意界”者是为相应法之三种意界,色处等之五是由所缘缘为缘。而非于一刹那。“一切诸法”者是此等色处等之五与其余全所知法者,除此等六界(眼识界乃至意界),余为相应法之意识界依所缘缘为缘之义。谓“凡缘如如法”者,是由此言凡此等七识界之所缘法之彼等是为彼等[七]界之所缘,故[七界]生于其刹那,明为[七界]之所缘缘。虽非合为一起。各缘于某[法]而各某诸[法]生者,其各[诸法]为分别明各[诸法]之所缘缘。谓“生”者,如川流山立之谓,含括一切时而如是言应知也。再者,依此,或缘于诸[法],或诸[法]已生,或诸法当生,其等全正是由所缘缘而言已生、当生而成立。谓“诸心心所法”者,是言“如如之诸法”是示法之具体。谓“如是如是之诸法者”是各诸所缘法。言“为如是如是[之诸心心所法]者”是为各诸心心所法。此最初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谓“此之所缘”者,将以上之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所触所缘、法所缘等分类则为六种。此中,除施设之外,若由地者分为欲界系乃至非所摄之四种。此中,欲界系是由善、不善、异熟、唯作、色之别而为五种。色界系是由善、异熟、唯作等而为三种。无色界亦然。非所摄是由善、异熟、涅槃等而为三种。或是全由善、不善、异熟、唯作、色、涅槃、施设等之别而为七种。此中,善是由地之别为四种。不善是唯欲界系。异熟是四地所有。唯作是三地。色是一地,唯欲界系。涅槃者亦是一地,是非所摄。施设是离地。以上如是,此中,由种种性类之别而判别应了知。

然而,如是所分别此所缘之中,欲界系善所缘,是由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及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为缘。色界系善所缘,于此等六聚中,除欲界系异熟之外,为五聚之所缘缘。无色界系善所缘是由欲界系善、色界系善、无色界系善、不善、无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无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八聚之所缘缘。非所摄善所缘者,为欲界、色界者唯依善与唯作之所缘缘。不善所缘者,是依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欲界系异熟所缘者,为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色界系异熟所缘者,为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五聚之所缘缘。无色界系异熟所缘,亦同为此等五聚之所缘缘。非所摄异熟所缘者,为欲界、色界者诸善与唯作之所缘缘。欲界系唯作所缘者,为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色界系唯作所缘者,是此等六聚中,除欲界系异熟之外,为五聚之所缘缘。无色界系唯作所缘者,为其等五[聚]及无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言四等起色蕴之色所缘者,为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不善、欲界系异熟、欲界系唯作、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涅槃所缘者,为欲界系善、色界系善、为非所摄之善、异熟、欲界系唯作及色界系唯作,以上此等六聚之所缘缘。色界系善与唯作或者不许。从其道理应了知。然而,种种种类之施设所缘,为三地之善、不善、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异熟、三地之唯作,以上此等九聚之所缘缘。

此中,各各或所缘,或缘各各之诸法者,则各各[之诸法]乃为各各之缘所生。如是此中由缘生亦判别可了知。

增上缘广说

在增上缘广说,谓欲增上,言欲为增上。以欲为首,以欲为主,于心生起之时生,欲作之欲望乃是名。其余亦与此同理趣。

然而,何故于因缘广说,如言“因是因相应[之诸法]”,如是于此处不言:“增上是增上相应[之诸法]”,而由“欲增上是由欲相应[之诸法]”等之论法而作说!于一刹那非有故。因为于前之论法,二三因于一刹那亦是因缘。由根之义不舍助成之性质故。然而,增上虽由最胜之义而助成,但于一刹那不名多最胜。是故,虽合一而生起者,彼等于一刹那无增上缘之性质。其增上缘性非有于一刹那故,此处作如是说。

如是示俱生增上,今当示所缘增上,先以“如如之法为主”等。此中,“如如之法”者,是各各某所缘法。“为主”者是尊重、尊敬,或者领略滋味,或者作重大、重要、可得、不可舍、不可侮者。“如是如是之诸法者”,是应令各各主之诸法。“如是如是之诸[心心所]法者”,是为各各主之诸法也。“由增上缘”者是依所缘增上缘为缘。此先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而,名此处增上,是由俱生与所缘二种。此中,俱生是由欲等而有四种。彼等任何之一一,是由欲界系等而由地有四种。此中,欲界系是善、不善、唯作之三种。然,于此处若得不善,是不得观增上。色界系、无色界系是由善与唯作而二种。非所摄是由善、异熟而二种。再者,所缘增上是由性类之别而有善、不善、异熟、唯作、色、涅槃等六种。以上如是,于此处由种种性类之别以判别应了知。

然,如是所分别之俱生增上中,先称欲界系善、唯作之增上,是当于二因三因心之生,以欲等任一为主而生时,与自相应[之诸法]及为心等起色之增上缘。于称色界系善、唯作者,亦与此同理趣。然,此乃于此处一向全得。因为,彼等[色界系]之诸法是无俱生增上则不生故。言无色[界系]善唯作者,然于五蕴[有]则全等于色界系增上。然,于四蕴[有]唯诸相应[法]为增上缘。于其处生起之欲界系增上亦然。非所摄不论是善,是异熟,于五蕴[有]一向全依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诸色之增上缘。于四蕴[有]唯色法而已。

不善[增上]是于欲有之邪性决定于心一向与诸相应法及心等起诸色为增上缘。不定是于欲有、色有,于自增上时则同[心等起色及相应法],于无色有唯依诸非色法为增上缘。此先于俱生增上之理趣。

然,所缘增上中,欲界系善之所缘增上,是依欲界系善、贪俱行不善,以上此等二聚为所缘增上缘。于色界、无色界,有善所缘增上亦与同此理趣。然,非所摄善之所缘增上者,于欲界与智相应善及智相应唯作为所缘增上缘。再者,名不善所缘增上者言贪俱行心生,其唯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又,欲界系之异熟所缘增上,是唯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色界、无色界[之异熟所缘增上]亦然。然,出世间之异熟所缘增上,于欲界是唯诸智相应之善唯作为所缘增上缘。又,欲界系等分别三种之唯作所缘增上亦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名四等起色之色蕴所缘增上是唯贪俱行不善为所缘增上缘。涅槃者,于欲界与智相应善、智相应唯作、出世间善、出世间异熟,以上此等四聚为所缘增上缘。如是于此处由缘生之判别应了知。

无间缘广说

于无间缘广说,“意界者”是异熟之意界。“意识界者”是由推度作用之无因异熟意识界。又依此,应言更建立、证用、彼所缘、有分作用之意识界。彼等虽非有言,是由此理趣应知。以示理趣而略说,于“前前之诸善法”等之六理趣,其等所摄故,复于此处不说应了知。

此中,谓“前前之诸[善法]”是又于六门应见过去于无间[直前]之诸善证用法。“后后之诸[善法]”者是于无间[直后]生之诸法。“诸善[法]”者是相等于诸善[法]。“诸无记[法]”者是然,此于善之无间由得彼所缘、有分、果而说。以不善为根时,言“诸无记[法]”者是同名为彼所缘、有分之诸[法]。于以无记为根时,“诸无记[法]”者由向转、证用,或由有分而转为诸唯作,异熟无记[法]。由唯作意界出发乃至建立作用之意识界止,对转时之经路心亦得同此理趣。“为诸善[法]”者于五门建立无间[直后]意门之者;是[意门]向转之无间为最初之诸证用。言“诸不善[法]者”于句上亦同此理趣。言“如是如是之诸[法]”者,又是一切无间缘法之略相。以上是最初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名无间缘,是除涅槃之外而应正知知四地之非色法聚。此对其性类由善、不善、异熟、唯作之别而分为四种。此中,善是由欲界系等之别而为四种。不善是唯欲界系。异熟是属于四地。又,唯作无间缘是属于三地。以上如是,此处由种种性类之别而判别应了知。

然,如是所分别中,欲界系善是与自相等之欲界系善为无间缘。然,智相应之欲界系善是色界系善、无色界[系]善及出世间[系]善等,以上三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善是欲界系异熟、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异熟及出世间[系异熟]等,以上以此等四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善是与色界系善、与智相应之欲界系异熟及色界系异熟等,以上以此等三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善亦不例外,与彼等之二异熟及自之善、异熟等,以上以四聚为无间缘。然,别于此中非想非非想处善,名不还果与出世间异熟为无间缘。出世间善是唯出世间异熟为无间缘。不善亦不例外与不善及善[异熟]、不善异熟,然别而此中之乐[受相应]、中性受相应之不善是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者等,以上亦以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异熟是为欲界系异熟,智相应或智不相应异熟是为欲界系唯作向转,然此中之智相应异熟是由结生而生色界系、无色界系异熟者等,以上亦以此等四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异熟是为有因欲界系异熟、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异熟及欲界系唯作向转等,以上以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异熟是为三因欲界系异熟、无色界系异熟及欲界系唯作向转等,以上以此等三聚为无间缘。出世间异熟是为三因欲界系异熟及色界系、无色界系出世间异熟等,以上以此等四聚为无间缘。欲界系唯作是为欲界系善、不善、四地之异熟及三地之唯作等,以上以九聚为无间缘。色界系唯作是为三因欲界系异熟、色界系异熟及色界系唯作等,以上以三聚为无间缘。无色界系唯作是为三因欲界系异熟、色界系、无色界系、出世间异熟及无色界系唯作等,以上以五聚为无间缘。如是于此处亦由缘生而判别应知。

等无间缘广说

等无间缘广说,完全与此同理趣。然,此二缘是大广说。是故,若对一切心生起而考察者,彼等之广说当可理解。

俱生缘广说

于俱生缘广说,“互相”者是他与他之故。由此,此等二法,于一刹那明能缘于同时为缘所生。“于入胎刹那”者,是五蕴[有]之结生时。因此,于那一刹那之间,如名色来、进入,由他世来此世,如入而生,是故,其刹那言为入胎刹那。此种时“色”者是唯心所依之意义。因此,彼者为名,名者为彼,满足互相俱生缘之义故。“诸心心所”者是转时之四蕴。“由俱生缘”者,是此中,心等起之诸色是为诸心心所不能满足能缘之义。是故非言“互相”。诸所造色对[四]大种亦然。“诸有色法者是依诸非有色法”者,是心所依为四蕴。“某时者”是若干之时。“由俱生缘[为缘]”者,是指结生[之时]而言。“不依俱生缘为[缘]”者是指转[时]而言。然,此“四非有色法是由互相俱生缘为缘”,如是由六类而建立,此中,三类是由互相而言,三是非由互相。此中,于最初之部类,非色是能缘而且为缘所生。于第二色即是。于第三是名与色。于第四,非色为能缘而色是缘所生。于第五能缘、缘所生亦是色。于第六色是能缘非色是缘所生。以上是此处本文之注释。

然,此俱生缘,是由性类而分为善、不善异熟、唯作、色等以上之五种。此中,善是由地为四种。不善唯一种。异熟是四种,唯作是三种,色是唯欲界系一种。如是,最初此中,由种种性类之别而判别应了知。

又,如是所分之此中,四地之善,任于五蕴有皆与自相应之诸法及心等起之色为俱生缘。不善者亦然。又此中,凡于无色[界]所生者唯依非色法为俱生缘。欲界系、色界系异熟是依心等起之色及诸相应色为俱生缘。尚且此中,凡非等起之色,唯为诸相应法。一切生于结生时者,亦依诸业果色为俱生缘。无色界系异熟是唯依诸相应法。出世间异熟是于五蕴[有]依诸相应之法及心等起之诸色。于四蕴唯依非色。欲界系、无色界系唯作是于五蕴有依诸相应之法及心等起之诸色为俱生缘。于四蕴唯依诸非色。色界系唯作一向依诸相应之法及心等起之诸色为俱生缘。于四等起色中之业等起色,一大种依三、三是依一、二是依二大种者、[四]大种是依所造色为俱生缘。于欲界、色界之结生刹那之所依色是依诸异熟蕴之俱生缘为缘。然,于时节、心、食等起[色],[四]大种是于互相并依所造色之俱生缘为缘。如是,此处亦由缘生而判别应了知。

互相缘广说

于互相缘广说之本文依俱生缘广说前三类而明示。对此,于彼处所叙述,完全相同于注释之意义不再说明。又,此之互相缘亦依性类而分别善、不善、异熟、唯作、色等以上五种。此中,善是由地而为四种。一切全等于前。如是此处由种种性类之别而判别应了知。

尚且,如是所分别之此中,一切四地之善复由与自相应之诸法之互相缘为缘。不善亦然。然,于异熟者,欲界系[异熟]、色界系异熟于结生时依所依色转时,唯依诸相应法。无色界系[异熟]、出世间异熟是唯依与自相应之诸法之互相缘为缘。一切之唯作亦唯依诸相应法之互相缘为缘。于四等起色中之业等起,一大种是依于三、三是依于一、二是依于二大种之互相缘为缘。于欲界结生时,所依色是依诸异熟蕴之互相缘为缘。于诸时节、心、食、等起[色],[四]大种是同依[四]大种之互相缘为缘。以上如是,此处亦由缘所生而判别应了知。

依止缘广说

于依止缘广说,依俱生缘广说之前五类而明示俱生依止之理趣;又依第六类前生依止之理趣而说,故始于“眼识是依眼识界”等。

此中,“依止于某色”者是指所依色而言。因为,依止于彼,除三种意界[与]无色之异熟,七十二种之意识界与以上之七十五心转者。以上是最初此处本文之注释。

此依止缘亦由性类善等之别而分为五种。此中,善是由地而为四种,不善唯一种,异熟为四种。名为唯作是三种,色唯一种。如是,此处由种种性类之别而判别应了知。

然,如是所分别之此中,四地之善任何在五蕴[有]皆依诸相应之蕴及心等起色之依止缘为缘。不善者亦然。然,此中凡于无色[界]所生者,唯依诸非色法之依止缘。欲界系、色界系异熟者于转时,依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色;于结生时,亦依业果色之依止缘为缘。无色界系异熟唯依相应之诸法;出世间异熟是于五蕴[有]依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色者;于四蕴[有]唯依诸非色。欲界系、色界系唯作是于五蕴[有]依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色为依止缘。于四蕴[有]唯依诸非色。色界系唯作是于五蕴[有]一向依诸相应法及心等起之色为依止缘。四等起色之中于业等起色,一大种是依于三、三是依于一、二是依于二大种、[四]大种依诸所造之色。所依色于五蕴有依四地之善、不善;除无色之异熟及二种五识,依其余三地异熟、三地之唯作等以上是此等四法聚之依止缘。眼处等之五依与俱相应之眼识等为依止缘。于时节、心、食、等起,然,[四]大种是依四大种及所造色之依止缘为缘。如是,此处由缘生之判别应了知。

亲依止缘广说

一〇

于亲依止缘[广说],“前前之诸[善法]”者是于无间亲依止,谓等无间过去之[诸法];于所缘亲依止、本性亲依止,对种种之经路而由前[诸法之谓]。言依善而善[生]之语句,虽然可能成为彼等三聚,然言由善而不善[生之语句],不适当于过去于等无间之[诸法]。是故言“依若干不善法之亲依止缘为缘。”其理由是“善法依不善法之亲依止缘为缘。[曰]所缘亲依止[与]本性亲依止[也]。所缘亲依止————以布施、受戒、作布萨业,而尊重、味着、欢喜,尊重而贪生、见生。尊重、味着、欢喜前之诸善行,尊重而贪生、见生。从静虑出,尊重、味着、欢喜静虑,尊重而贪生、见生。本性亲依止————于信亲依止而语慢、执见。亲依止于戒、闻、施、舍、慧而语慢、执见。信、戒、闻、施、舍、慧依贪、瞋、痴、慢、见、欲愿之亲依止缘为缘”。指此种理趣而说。

由善[法]而无记[法生之语句],三聚同有可能。由不善[法]而不善[法生语句],亦然。然,由不善[法]而善[法生之语句],不适当于等无间过去[之诸法]。故言“依若干之善法者之亲依缘为缘”。此由“不善法依善法之亲依止缘为缘。本性亲依止————亲依止于贪而布施、受戒、作布萨业,起静虑、起观、起道、起通、起等至。亲依止于瞋、痴、慢、见、欲愿而布施……乃至……起等至。贪、瞋、痴、慢、见、欲愿依信、戒、闻、施、舍、慧者之亲依止缘为缘。杀生已,为避此而布施……”等之理趣,于问分指所出之本性亲依止而说。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官场:请叫我首长,我太想进步了
官场:请叫我首长,我太想进步了
【重生】+【官场】+【快节奏】 重回2004,击毙持枪悍匪,凭借先知能力,从小民警起步,在警队如鱼得水,步步高升,走上人生巅峰,不到十年,他就走上权力巅峰!他又该作何选择呢? (本文平行世界,如有相似纯属巧合)
东北粘火烧
万龙灭世体
万龙灭世体
为了给未婚妻治病,秦羽化沦为一介凡人。未婚妻病好,就设计将他杀害。然而他因祸得福,得到始祖传承,激活了万古唯一的万龙灭世体。普通人,得一龙之力,就可逍遥天下。而秦羽化的身体,可容纳一万条龙!万龙,可灭世!
只出三剑
快穿:那个炮灰我穿过顾陌智脑
快穿:那个炮灰我穿过顾陌智脑
她们家世出众漂亮优秀,但一遇上男女主,就成了降智炮灰,燃烧自己成全男女主的爱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顾陌,现在就成了无数小说中的她们。系统:大佬,打脸虐渣拆CP你可以的!上!顾陌:我流弊!我可以!许久后,系统看着在现代位面搞事业、在丧尸位面搞事业、在古代位面搞事业,到了修仙世界还在搞事业的宿主,懵哔了。说好的打脸虐渣拆CP呢?这个宿主,简直有毒。顾陌:搞事业不香吗?当人生赢家不香吗?
偶葱
我的师姐倾国倾城
我的师姐倾国倾城
叶玄有九个风华绝代的师姐。 大师姐林素衣, 二师姐赵南初, 四师姐夏洛神, 六师姐杨倾城, 七师姐沈初云, 八师姐苏千羽, 九师姐秦淑仪,
梦回大唐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陈长生李念生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陈长生李念生
陈长生穿越到浩瀚的修仙世界,觉醒了长生系统。沉睡一年就增长一年的寿命,并且还能并且还能获得一个属性点。我陈长生对打打杀杀没有兴趣,我只想好好的睡觉,顺便给人送一下钟。沉睡十年,曾经的村子已经物是人非。沉睡百年,昔日的皇朝已经不在。沉睡千年,随手中下的花朵,已经成为无数修士争抢的灵药。沉睡万年,原来养的小鸟已经变成了一方妖帝。“你挖了我王家的祖坟,我们王家和你不共戴天!”“一帮小兔崽子,怎么说话呢
一只榴莲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