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第三
泥洹经云。大臣福罽。遥见世尊。诸根寂默。欢喜前礼。毕住一面。佛问福罽。得何法喜。对曰。比丘力蓝。坐于树下。时有五百乘车而过。继次人至。下车问曰。见前群车过不。答曰。不见。又曰。还闻车声。答曰。不闻。曰。时卧耶。言。我不卧。犹在道耳。其人叹言。车声 。觉而不闻。用心何专。难有乃尔。深嘉其志。遂得法喜。佛问福罽。汝知雷霆霹雳。可比五百车声。对曰。正使千车。疾驰同响。犹不能暨。佛言。曩昔吾游阿沉。暴雷霹雳。连煞四牛。耕者二人。同时怖死。世尊独不闻乎。定觉经行。一人作礼。随我而步。吾问。何匆匆耳。其人答言。向者霹煞四牛二人。世尊独不闻乎。吾言。不闻。曰。时卧耶。答曰。不卧。自三昧耳。其人亦叹。希闻得定。如佛者也。亦得法喜。(澄字函第四卷)。
定中兀坐真枯木 顶上容巢待产雏
智度论云。释迦昔为螺髻仙人。名尚阇梨。常行第四禅。出入息断。在一树下。兀坐不动。鸟以谓木。即于髻中生卵。是菩萨从禅觉。知顶有鸟卵。即自思惟。若我起动。鸟不复来。卵必尽坏。即还入定。至鸟生子飞去乃起。(德字函第七卷)。
有偈云。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人若一动彼静虑 罪招五百劫非安
佛说处处经云。有一比丘。坐得定意。复有一优婆塞。见其坐处不平。牵起示彼安处。优婆塞后五百劫。不得安稳。何以故。断道念故。佛告诸弟子。有说经典。慎莫中断。断经罪重不可计(无字函第四卷)。
戏言欺罔传他法 静坐承当证厥功
杂宝藏经云。昔有比丘。年老昏塞。见少比丘说四果法。心生羡尚。语少比丘。愿以四果。见受于我。诸少比丘。嗤而语之。我有四果。须得好食。然后相与。时老比丘欢喜。即办肴膳待之。既已。诸少比丘。弄老比丘。语曰。大德。汝在此舍一角头坐。当与汝果。时老比丘欢喜如语。诸少比丘。即以皮鞠打其头上。而语之言。此是须陀洹果。老比丘闻已。系念不散。即获初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虽得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斯阤含果。时老比丘。益加专念。即证二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阤含果。犹有往来生死之难。汝更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阿那含果。时老比丘。倍加至心。复证第三果。诸少比丘。复弄之言。汝今已得不还果。故于色无色界。受有漏身。无常迁变。念念是苦。汝更移坐。诸少比丘。复以鞠打。而语之言。与汝阿罗汉果。时老比丘证四果已。心大欢喜。设诸肴膳。种种香华。请少比丘。报其恩德。与少比丘共论道品。诸少比丘发言滞塞。时老比丘。方语之言。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诸少比丘。咸皆忏悔。戏弄之罪。是故行人若至心者求无不获。又云。昔有女人。深信三宝。请一比丘供养既讫。女人至心。闭目静坐。求请说法。比丘不解。潜身归寺。然此女人。念有为法。无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观察。获须阤洹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觅。以报其恩。比丘惭耻。一向藏避。苦求方出。此女具谢。道果因缘。比丘甚愧。(帐字函第二卷)。
众生为何不见佛 古镜埋尘曷睹容
起信论。问曰。诸佛无边方便。能于十方利益众生。何故众生。常不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答曰。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垢离则现。(命字函第二卷)。
既心清净如来现 譬水虚明日月彰
入印法门经云。佛告文殊。譬日月轮。于阎浮提。一切器水清净不浊。离于障碍。皆悉现见。而日月轮。本处不动。如来应正遍知。十方世界无障无碍。如是如是。可化众生。自心清净皆见如来。而诸如来。兜率阤天。如本不动。如是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发起心中。皆悉现前。(伏字函第四卷)。
习坐安可得成佛 驾车欲进在驱牛
传灯云。南岳让禅师。见马祖坐禅次。师欲接之。故将片砖于祖庵前石上。磨之复磨。祖曰。作什么。师曰。磨砖作镜。祖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祖无对。师又问。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
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证道歌)。
般若品
明明照见五蕴空 了了能度一切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荆字函。仁王经末)。
我佛亲从般若生 阿谁道是摩耶子
道神足经云。佛告月天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之母。当学般若波罗蜜便得三十二相。十力四无畏等。皆来归之。故不从摩耶生乎。(被字函第二卷)。
何谓法身无德用 应如金宝尚泥封
大乘法界论云。众生法身。既与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华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着故。亦如虚空。被愚痴云之所蔽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佛体客尘翳亦然。是时功德不自益。反此则能为大利。
(临字函第八卷)。
心有恶尘善可净 水由象浊珠乃清
智度论云。若唯有心。而无心法者。不应有垢有净。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清水珠。入水即净。不得言水外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净。以是故。不得言烦恼慈悲等法即是心。(名字函第六卷)。
灯光既照暗冥没 智慧才生烦恼无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空舍。无其户牖。经百千年。无其人物。是室冥暗。忽有天人。于彼舍中。然其灯明。迦叶。于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经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叶答言。不也。世尊。彼黑暗无力。灯光若生。决定须去。佛言。迦叶。彼业烦恼。亦复如是。经百千劫。住彼识中。或彼行人。于一昼夜。正观相应。生彼慧灯。迦叶。如是圣者。慧根若生。此业烦恼。定无所有。(卿字函第三卷)。
我断生兮死自灭 师逐人兮块自息
般若经云。最胜天王白佛。云何菩萨。于无生法。而见有生。佛告天王。当知诸法无灭。是故无生。何以故。性不变故。但由世俗见有生灭。皆是虚妄。非真实有。若诸菩萨行深般若。即如实知无明因缘。故生诸行。依行生识。广说乃至由有故生。生即有老。老故有死。愁叹苦恼。是故修行。为断无明。无明若断。余十有支。展转随灭。如身若断。命则随灭。天王当知。邪见外道。为求解脱。但欲断死。不知断生。若法不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师子。师子逐人。而块自息。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菩萨行深般若。善知因缘。诸法生灭。(果字函第九卷)。
即这般若岂可求 非如金宝力而得
智度论云。但了波罗蜜相。是为行深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亦非如金银宝物。力求而得。(立字函第一卷)。
般若无相虽求难 方便之力应可证
般若经云。佛告舍利子。所求菩提。方便善巧。乃能证得。菩萨修般若时。若见有法自性可得。则应可取。不见有法自性可得。当何所取。所谓不取此是色。此是受等。乃至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此是如来。舍利子。菩萨修行般若。如实了知一切法性。乃至如来。皆不可取。如是不可取波罗蜜多。即是无障波罗蜜多。如是无障波罗蜜多。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应于中学。于中学时。尚不得学。况得菩提。何以故。无少法有自性。于如是无性。为自性法中。何等是异生法。乃至何等是如来法。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依何等法可施设。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不可得。云何可说。此是异生。乃至如来。舍利子白佛。若一切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是异生法。乃至如来法。佛告舍利子。于意云何。为实有色受时。如诸愚夫异生执不。舍利子言。不也。但由颠倒愚夫。有如是执。佛告舍利子。诸菩萨。修行般若方便善巧。虽观诸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而依世俗发趣菩提。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霜字函第一卷)。
复次善现白佛。何等名为菩萨。菩提资粮。要具。如是资粮。乃能证得菩提。佛答。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修令圆满。乃能证得一切智智(第五卷)。
因筏至岸宜亡筏 于法尚离况非法
阿含经云。譬如有人。缚筏求渡。已从此岸。得至彼岸。由于此筏。济我厄难。苟从有恐之地。得至无为之处。我今不舍此筏。持用自随乎。为不能耶。佛告比丘。善法尚犹可舍。何况非法。(如字函第八卷)。
愚智自性本来无 彼此皆空何得舍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灯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从何而去。非东方去。乃至北方去。去亦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灯光。又亦非我能破黑暗。若非黑暗。何显灯光。迦叶。灯光黑暗。本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迦叶。是故智慧亦复如是。有智若生。无智即舍。而彼无智。归于何去。非从东方至。北方去。去既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有智若生。无智即舍。非彼有智。能坏无智。无智本无。有智何显。迦叶。有智无智。俱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卿字函第三卷)。
闻空便乃着空无 犹盐太过伤盐美
智度论云。观其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之人应无此事。但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譬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之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与语。此盐能美物味。他便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遂而问曰。汝何以言盐能作美。彼责痴人。此当筹量。得中令美。云何纯食。然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修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若人入阿毗昙等三门。则知佛法。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亦能知一切法一相。名为般若波罗蜜(德字函第八卷)。
非无人故名曰空 但法自空非色灭
宝云经云。善男子。非无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但法自空。非色灭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而依于空。佛说是人。则为退堕。善男子。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号捶胸。作如是言。却此虚空。于意云何。如是虚空可除却不。不也世尊。如是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木字函第七卷)。
佛性非色不离色 盲人说象终归象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名之为有。决定得故。譬如王者。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问之曰。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譬如墙壁草木。合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率字函第二卷)。
有我无我各一边 离有离无名中道
智度论云。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问曰。若尔者。何等为实。答言。无我是实。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稳涅槃。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是为说。即堕断灭。问曰。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答曰。说无我有二种。一者取无我相着无我。二者破我。不取无我。亦不着无我。自然舍离。
○复次佛说有我无我。有二因缘。一用世俗说。故有我。二用第一实相说。故无我。如是等说。有我无我无咎。佛处处说诸法有。处处说诸法无。(建字函第六卷)。
通达诸法毕竟空 是行般若波罗蜜
智度云。须菩提白佛。观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为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无有法。云何行般若。离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无相。无作。云何离空。而更有法。须菩提。闻空非行般若。离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摄在般若中。今但问。般若行般若。不。法不自行。应以异法行。复问。离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佛言。不也。何以故。一切法摄在般若中。更无法行般若。复问。若不行。云何得无上道。佛反问。汝以慧眼见。定有一法行般若不。答言。世尊。不见有行般若者。复问。汝见是般若行处不。须菩提言。不见。何以故。般若中一切诸观灭。若常。若无常。若生灭等。无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当说是般若。复问。若汝以智慧眼不见法。是不见法。为有为无。答言。无。何以故。佛说慧眼观不见故言无。复问。若法无不可得。是法有生不。答言。不生。是法本自无。毕竟空。佛语须菩提。若菩萨于生是法中。通达无碍。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无生忍。是行般若波罗蜜。(表字函第七卷)。
色等无二无二分 清净无别无断故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色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色清净。何以故。是色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受想行识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受想行识清净。何以故。是受想行识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何以故。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与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暑字函第三卷起。律字函第四卷止)。
(自色受至菩提其间名相。总八十余科。今具下文。可参此义次第一一推之。从始至末则般若一部圆融之意备矣)。
集出经中之名相 直于言下以分疏
指要录注出般若名相八十余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
○五蕴。色蕴(积聚虚假)受蕴(领纳资贪)想蕴(取像奔驰)行蕴(微细迁流)识蕴(炽然了别)。
○六根。眼根(喜怒视相)耳根(听审相续)鼻根(爱憎香臭)舌根(尝味甘苦)身根(贪嫌涩滑)意根(恒审思量)。
○六尘。色尘(形显质碍)声尘(反闻成迷)香尘(薰莸惑知)味尘(咸淡迁怒)触尘(冷暖劳苦)法尘(万像纷纭)。
○六识。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辩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循空)。
○六触。眼触(离则明见)耳触(远近全闻)鼻触(闻香即知)舌触(味合即觉)身触(不合不觉)意触(冥契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