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第三
○六缘。所生眼缘所生受(光非照境)耳缘所生受(顺音分辨)鼻缘所生受(薰修顿圆)舌缘所生受(辛酸何依)身缘所生受(故逸无逸)意缘所生受(想念不忘)。
○四缘。因缘(诸法和合)次第缘(心心数法)所缘缘(法无所依)增上缘(法无可得)。
○六大。地大(坚凝质碍)水大(润下滋爱)火大(炎上生瞋)风大(鼓籥操动)空大(不见边表)识大(万法本源)。
○十二因缘。无明(昏翳真智)行(流注不息)识(妄生爱染)名色(观形定实)六入(根尘睹对)触(渐生染着)受(纳而不执)爱(习力成染)取(执之不舍)有(业因成就)生(爱欲流转)老(渐觉变异)病(众苦缠聚)死(舍堕识飞)忧(烦闷沉戚)悲(郁快哀悲)苦(恶缘烦现)恼(怨害相遇)我者(起我我所)生者(如父有子)寿者(命根成就)命者(能举事故)有情者(蕴和合生)养育者(因缘故长)众数者(诸法有数)作者(手足能所)使作者(力能役他)起者(作后世业)使起者(亦令他作)受者(苦乐果现)使受者(厌苦厌乐)见者(目观色像)知者(五识知名)。
○六度。布施(舍己惠他)净戒(三业无染)安忍(毁誉风清)精进(勇猛无怯)静虑(妙绝诸缘)般若(智慧圆彻)。
○二十空。内空(六根无体)外空(六尘无相)内外空(六识无有)空空(病去药除)大空(小乘法无)小空(四果相无)胜义空(功用投现)有为空(生灭相无)无为空(无相亦无)毕竟空(诸法相尽)无际空(不见终始)散空(和合相离)无变异空(如如智寂)本性空(法本常无)自相空(不待彼无)共相空(自他相尽)一切法空(皆不可得)不可得空(可亦不可)无性空(假缘即无)自性空(体本元虚)无性自性空(俱无亦无)。
○四谛。苦圣谛(世间果相)集圣谛(世间因相)灭圣谛(出世果相)道圣谛(出世因相)真如(不变随缘)法界(理事圆融)法性(常自寂灭)不虚妄性(本来真实)不变异性(今古常然)平等性(凡圣一致)离生性(寂尔无形)法定(诸境常如)法住(各安自位)实际(不立一尘)虚空界(无有边量)不思议界(心言路绝)。
○四静虑。初禅(有寻有伺)二禅(无寻唯伺)三禅(无寻无伺)四禅(舍念清净)。
○四无量。慈无量(慈定广大)悲无量(悲定含空)喜无量(喜定周遍)舍无量(舍定廓彻)。
○四无色。空无边处(空定现空)识无边处(识定现识)无所有处(无定是定)非非想处(无想想定)。
○八解脱。观内有色外亦观色解脱(见内见外)观内无色外亦观色解脱(见外见内)内外诸色解脱(有无俱净)空无边处解脱(缘色同空)识无边处解脱(三世识空)无所有处解脱(无色缘无)非非想处解脱(绝相成妙)灭受想定解脱(心数法尽)。
○八胜处。一胜处(净相超胜)二胜处(色境超胜)三胜处(内外超胜)四胜处(真空超胜)五胜处(妙识超胜)六胜处(空无超胜)七胜处(非想超胜)八胜处(想定超胜)。
○九次第定。一次第定(初禅喜乐)二次第定(二禅妙生)三次第定(三禅妙乐)四次第定(四禅浮尽)五次第定(空能普入)六次第定(识能明了)七次第定(无有即有)八次第定(无想即想)九次第定(心灭无灭)。
○十遍处。一遍处(地大周匝)二遍处(水大周匝)三遍处(火大周匝)四遍处(风大周匝)五遍处(空大周匝)六遍处(青色满空)七遍处(黄色满空)八遍处(赤色满空)九遍处(白色满空)十遍处(黑色满空)。
○四念处。观身不净(染缘有故)观受是苦(执取增缚)观心无常(念念迁灭)观法无我(无有定相)。
○四正勤。精进根(灵苗滋茂)精进觉(心心警策)精进力(毫厘不屈)正精进(不堕邪习)。
○四神足。定根(深固幽远)定觉(寂而常照)定力(魔不能动)正定(入佛三昧)。
○五根。信根(能入法海)念根(住持不忘)精进根(念兹在兹)定根(湛寂虚通)慧根(明辨实谛)。
○五力。信力(一念万年)念力(全清绝点)精进力(尘劫无怠)慧力(摧邪显正)定力(须弥高固)。
○七觉支。念觉(灵心不昧)择法觉(微细明了)精进觉(已觉求觉)喜觉(法乐禅悦)猗觉(所觉无觉)定觉(明明了了)舍觉(离觉所觉)。
○八圣道支。正语(心口相应)正业(无非佛事)正命(结使已除)正思惟(断妄想故)正方便(不堕无为)正念(心无异缘)正定(超诸神足)正见(信业报故)。
○三解脱门。空解脱门(空不见空)无相解脱门(相不见相)无愿解脱门(愿即无愿)。
○菩萨十地。欢喜地(证圣位故)离垢地(身心清净)发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照)现前地(通达真俗)难胜地(功行超越)远行地(随方应化)不动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云地(大智圆明)。
○五眼。肉眼(见内暗外)天眼(内外俱明)慧眼(照了诸相)法眼(观机设教)佛眼(普观法界)。
○六通。天眼通(彻视大千)天耳通(洞听十方)他心通(悉知种类)宿命通(达三世事)神境通(形无质碍)如意通(任运自在)。
○十力。一是处非处如实力(善行恶行)二知三世报业力(报果分明)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明了正定)四知众生诸根上下力(了知界性)五知众生种种欲力(知根所乐)六知世间种种性力(定不定性)七知一切道至力(诸禅定境)八得夙命智力(古即是今)九得天眼能观一切力(不见一法)十得漏尽智力(薪尽火灭)。
○四无畏法。无所畏(作师子吼)漏尽无所畏(何所屈挠)说障道无所畏(能破邪惑)说道无所畏(决定如是)。
○四无碍解。词无碍(口海波涛)辩无碍(应作是说)法无碍(义无不了)义无碍(法无不通)。
○四摄法。大慈(广摄物故)大悲(广拔苦故)大喜(广与乐故)大舍(广施惠故)。
○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行无不规)二口无失(言无不法)三意无失(念无不正)四无异想(正信调直)五无不定心(动而常静)六无不知已舍(善恶诸法)七欲无减(不厌小善)八精进无减(动静平常)九念无减(等心澄湛)十慧无减(平实明了)十一解脱无减(缚脱无二)十二知见无减(遍知普见)十三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过去无不了(所修所行)十七未来无不知(所记所报)十八现在无不见(现受现果)无忘失法(证无漏性)恒住舍性(虚凝湛寂)一切智(无所不了)道相智(了无所了)一切相智(了了无了)一切阤罗尼门(总持妙性)一切三摩地门(正心正受)。
○四果。预流果(须阤洹也)一来果(斯阤含也)不来果(阿那含也)无生果(阿罗汉也)独觉菩提(自悟本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觉觉他)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因圆果满)。○(溪字函第二卷)。
坏色无常相似说 达色本空如实言
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云。佛说未来世中。当有人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帝释问其云何。佛告帝释。未来世中。有诸苾刍。作如是说。色是无常。若身若心。及戒定慧。悉无所有。离诸所观。作是说者。当知是说相似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彼作是说。坏色故。观色无常。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若如是求为行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此说。皆得名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帝释。汝今当知。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作是说者。是为如实宣说般若波罗蜜多。若能为人说此义者。得福甚多。(宅字函第五卷)。
智度论云。何为求佛道者。不说相似般若。善男子。汝修行般若波罗蜜。莫观色无常。何以故。色色性空。是色性非法。若非法。即名为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色非常。非无常。何以故。是中色尚不可得。何况常无常。如是说者。是名不说相似般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复次说相似般若者。名字语言同。而心义异。如以着心取相。说五众等无常。乃至无生无灭。是相似般若。若以不着心。不取相。说五众无常。但为破常颠倒故不着无常。是真实般若波罗蜜多。(形字函第十卷)。
苟舍般若趣余经 犹弃根本寻枝叶
般若经云。佛告善现。弃舍般若经典。求学余经。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何以故。弃舍一切智智根本甚深般若。而攀枝叶诸余经典。终不得佛菩提。善现白佛。何等余经。佛答。若说二乘相应之法。谓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四谛智等。于中修学。但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是名余经。犹如枝叶。不能引发一切智智。甚深般若。能引智智有大势用。犹如树根。(巨字函第九卷)。
无一般若力为护 则五波罗魔所侵
般若经云。如有女人。端正巨富。若无强夫所守护者。易为恶人之所凌辱。布施等五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若无般若力所摄护。易为魔坏(出字函第十卷)。
施等如盲前莫达 般若为目以导之
般若经云。譬如百千盲众。无净目者导之。犹尚不能近趣正道。况能远达丰乐大城。施等盲众若无般若净目者导。尚不能趣菩萨正道。况能得入一切智城。皆由般若。方到彼岸。(来字函第二卷)。
修般若何惰何勤 由因地或进或退
复次善现白佛。菩萨闻说般若。深生信解。书写受持。思惟修习。是菩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佛言。若菩萨闻此般若。不怯不惑。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当知是菩萨。先世乐听般若。闻已受持。精勤修习。由此善根从人趣没。还生人中。善现复白佛言。颇有菩萨。成就如是殊胜功德。供养承事他方诸佛。没彼生此。闻是般若。复能读习。无懈倦不。佛言。此菩萨无有懈倦。所以者何。先从他方佛所。闻是般若。彼乘如是善根力故。复有菩萨。虽于先世得闻般若。亦曾请问深义。而不能经一日三四五日。随顺修行。今生人中。闻说般若。设经一日。乃至五日。其心坚固。无能坏者。若离所闻。寻便退失。何以故。由于先世。虽闻复问。而不修行。故于今生。或时坚固。或时退失。复有菩萨。虽于先世。得闻六波罗蜜。而不请问深义。今生人中。闻说是深般若。其心迷闷。犹豫怯弱。或生异解。(阳字函第一卷)。
持之者获报殊胜 谤之者堕罪弥深
智度云。若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若以毒药。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杀。如是众恶。皆不能伤。般若力故。有此殊胜。问曰。现有受持读诵。入于军阵。刀兵所伤。其义云何。答曰。有二种业因缘。一者必应受报。二者不必受报。必应受报者。譬如大逆重罪。应死之人。虽有强力财宝。不可得免。不必受报者。如人罪虽入死。理尚可救。用力势财物。便得济命。不救则死。善男子。亦如是。若无必受报罪。虽有死事来至。读诵般若。则得济度。若不读诵。则不免死。是故不得言般若。无有力势。问曰。如上所说。是事可信。今此中不能读诵。但书写供养。云何得是功德。答曰。是人所得功德。亦同于上。何以故。是人先已闻师说般若义。深入爱乐。然不识文字。违离师故。不能读诵。而不惜财宝。雇人书写。尽心种种供养。与诵者同。亦得功德。(形字函第七卷)。
般若经云。若人书写般若经典。种种庄严。置清净处。恭敬供养。十方天龙。常来拥护。不为人非人等之所恼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巨字函第二卷)。
金刚经云。受持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经云。若人先世闻说般若。已曾舍去。今世闻说。由宿习力。还复舍去。身语及心皆不和合。由斯造作愚痴恶慧增长。匮正法业。堕大地狱。经历百千俱胝那庾多岁。受诸大苦。三灾起时。彼匮法业。犹未毕故。死已转生他方世界。遍历十方。经无量劫。彼业稍微。从地狱中出。次第受傍生饿鬼。一一趣中。各经百千俱胝那庾多岁。至于三灾。转生他方。备受诸苦。余势将尽。方生人中。恶律仪家。六根不具。舍利子白佛。常说罪重者。五无间。此匮法业为相似耶。佛言。坏正法业粗重不可以比。谓自谤般若。亦教人谤般若。自饮毒药。亦令他饮。(水字函第五卷)。
总六度而通福慧 摄三学以利自他
解脱了义经云。佛告观世音菩萨。学有六事。所谓六波罗蜜。施戒忍是增上戒学。禅是增上心学。般若是增上慧学。精进通一切。观世音菩萨白佛。此六事。几是福德众具。几是智慧众具。佛言。增上戒学。是福德众具。增上慧学。是智慧众具。禅及精进通一切。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何故此谓学事。六种施设。佛答言。有二事。一者三学摄取众生。二者三学对治烦恼。于是菩萨。布施众具。持戒不害。忍辱饶益。以此三学。摄取众生。复次菩萨。进修善业。禅伏烦恼。慧断诸使。以此三学。对治烦恼。(身字函)。
一持此经六度具 一修道场六度圆
不退转法轮经云。受持此经。为他人说。当知具足六波罗蜜。有能信解此经典者。具足檀波罗蜜。于此经典。不生疑惑。具足尸波罗蜜。于此法中不动。具足羼提波罗蜜。能于此经。心不退没。具足毗离耶波罗蜜。信乐此经。心不散乱。具足禅波罗蜜。谛了此经。无分别想。具足般若波罗蜜。(赖字函第四卷)。
庄严王菩萨经。佛言。行六波罗蜜时。修立道场。香华供养。名檀波罗蜜。修供养时。身口意业。不恼众生。名尸波罗蜜。若有虫蚁。来入道场。安忍不害。名羼提波罗蜜。善心相续。名毗梨耶波罗蜜。心不散乱。名禅波罗蜜。方坛圆场。无有偏斜。名般若波罗蜜。如是一法。随心变现。(景字函)。
不修六度道难成 虽行六度相不取
般若经云。菩萨行六波罗蜜时。常作是念。我若不行布施。当生贫贱之家。尚无势力。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若不护净戒。当生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若不修安忍。当生容貌丑陋。不具菩萨圆满色相。则不能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得一切智智。我不精进。尚不能获菩萨胜道。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我若心乱不入静虑。尚不能起菩萨胜定。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我若无智。不学般若。尚不能得诸巧便慧。超二乘地。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得一切智。(盈字函第二卷)。
思益梵天经。佛云。我见燃灯佛。即得无生法忍。授我记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尔时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虽布施。不求果报。虽持戒无所贪着。虽忍辱。知内外空。虽精进。知无起相。虽禅定无所依止。虽行慧。无所取相。(万字函第二卷)。
○至此般若六已终 ○加后方便四为伴
(总十波罗蜜多)。
解脱了义经云。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何故六波罗蜜。作如是次第说。答曰。彼上上招引依故。菩萨弃舍身财。受持净戒。护戒故忍。忍已精进。进已能禅。禅具足已。得出世慧。复问。何故施设余四波罗蜜。佛言。此等是六波罗蜜伴。于彼方便波罗蜜。又是三波罗蜜之伴。复告观世音菩萨。现法多行烦恼不能堪任。常修习忍。受行少福。愿未来世烦恼微薄。能勤精进。是愿波罗蜜。为精进波罗蜜伴。亲善知识听闻善法。希望胜力。是力波罗蜜为禅波罗蜜伴。于菩萨藏。闻缘修禅。堪能开引出世间慧。是智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伴。(身字函)。
大藏一览集卷三(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