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一览

卷第十(2/6)

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卷第十

菩提本非树。心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

祖见此偈。乃潜召师。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小大。遂有三乘。顿渐以为教门。后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迨及于吾。今以法宝及所传衣。用付于汝。师曰。法则既授。衣付何人。祖曰。达磨初至。人未知信。所以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于汝身。不复传也。师即南迈。众知共逐。至大庾岭。惠明先到。师掷衣钵于磐石上。曰。此衣表信。任君将去。明遂举之。如山不动。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师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当大悟。师过南海。寓广州法性寺。因风飏刹幡。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师曰。风幡非动。动自心耳。二僧闻语。竦然异之。后中宗遣使薛简驰诏。不赴。因问心要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儿羊鹿等机。上智不尔。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处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言下悟。礼谢。还阙。(振字函第五卷)。

旁出品

(僧那 向居士 牛头融 牛头岩 鹤林 天柱 鸟窠 云居智 北秀 蒙山明 嵩岳安 破灶 嵩岳圭 无住  匾担了 洪州达 寿州通 信州常 广州道 永嘉 司空净 婺州策 忠国师 荷泽)。

○不惟直下秪单传  ○争奈旁人皆有分

僧那禅师(见二祖)谓门人慧满曰。祖师心印非专苦行。但助道耳。若契本心。发随意真光。之用。则苦行如握土成金。若唯务苦行。而不明本心。为憎爱所缚。则苦行如黑月夜履于险道。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向居士(见二祖)致书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菩提。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二祖答偈。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居士披捧遥礼。密承印记。(振字函第三卷)。

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见四祖)博通经史。寻阅般若晓达真空。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投师落发。隐牛头山。有百鸟衔花之异。号曰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四祖访之。端坐不顾。祖问曰。在此作什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问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师曰。还识信禅师否。祖曰。贫道是也。因引祖至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适来见什么。师无语。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戒定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空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牛头山智岩禅师(见四祖)少为郎将。累战有功。弃官出家。隐舒州皖公山。有同从军者二人。寻访。谓师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答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得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后谒融。发明大事。

润州鹤林玄素禅师(见四祖下牛头威禅师)有僧扣门。师问。什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曰。佛来为什么不着。师曰。无汝止泊处。

舒州天柱崇慧禅师(见四祖下威禅师)僧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智胜佛。是什么。曰。为什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成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道可成。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见四祖下威禅师)侍者会通。忽一日辞去。师问。何往。对曰。诸方学佛法去。师曰。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乃领悟。

天台云居智禅师(见四祖下忠禅师)僧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云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无所见。因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云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

北宗神秀禅师(见五祖)祖以坐禅为务。师叹曰。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求其道。祖默识之。师有偈云。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见五祖)参问初无解悟。及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率数十人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卢。即掷衣钵于磐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乞开示。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礼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蒙指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祖即我师。卢曰。吾与汝同师黄梅也。

嵩岳慧安国师(见五祖)有坦然怀让二人。参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言下知归。

嵩岳破灶堕和尚(见五祖下安国师)嵩岳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师见以杖敲灶三下云。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破堕。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曰。我本此灶神。久受业报。蒙师说无生法。脱此生天。特来致谢。师曰。汝是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

嵩岳元圭禅师(见安国师)一日有异人峨冠而至。从者极多。称谒大师。师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耶。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及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辨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昧。只求师戒。师于是为授五戒也。(五戒之详本经可见)。

益州保唐寺无住禅师(见五祖下无相禅师)一日鸦鸣。公相杜鸿渐问师。闻否。曰。闻。鸦去。又问师。闻否。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曰。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又问。云何不生。云何不灭。如何得解脱。师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不生名无念。无念即无灭。无念即无缚。无念即无脱。举要而言。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离识心见性外。更有法门证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公曰。何名识心见性。师曰。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无非见性。公礼而退(以上振字函第四卷)。

匾檐山晓了禅师(见六祖)塔铭盛行于世。云。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自得无无之无。不无于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于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槃非境。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檐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忽雷澄撰)。

洪州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后见六祖)。祖向道。汝但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而况经文。明向汝道。无二亦无三。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有所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师蒙启发。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祖曰。汝今后方名为念经僧也。

寿州智通禅师(见六祖)看楞伽经。不会三身四智。祖谓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师礼谢。以偈赞曰。

三身无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信州智常禅师(见六祖)问云。蒙大通和尚。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愿垂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师举。大通问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诲示。祖曰。彼说犹存见知。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师闻偈已。豁然答偈。

无端起知解。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广州志道禅师(见六祖)问曰。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且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空。若法身寂灭。即同木石。谁当受乐。如是则一切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见。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见六祖)初谒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云云)。有永嘉集十篇行于世。

○慕道志仪第一。戒憍奢意第二。净修三业第三。奢摩他颂第四。毗婆舍那颂第五。优毕叉颂第六。三乘渐次第七。理事不二第八。劝友人书第九。发愿文第十(教行始末备在本集。文广不录。姑以第三净业一篇具载于兹。用资后学推检己过。令不生故)。

○净修三业第三。贪瞋邪见。意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口业。杀盗淫。身业。夫欲志求大道者。先须净修三业。然后于四威仪中渐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境智难寂。冥乎妙旨。

○云何净修身业。深自思惟。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检摄三愆。令无漏失。慈悲抚育。不伤物命。水陆空行。一切含识。命无大小。等心爱护。蠢动蜎飞。无令毁损。危难之流。殷勤拔济。方便救度。皆令解脱。于他财物。不与不取。乃至鬼神。随有主物。一针一草。终无故犯。贫穷乞丐。随己所有。敬心施与。令彼安隐。不求恩报。作是思惟。过去诸佛。经无量劫。行檀布施。象马七珍。头目髓脑。乃至身命。舍而无吝。我今亦尔。随有施与。欢喜供养。心无吝惜。于诸女色。心无染着。凡夫颠倒。为欲所醉。耽荒迷乱。不知其过。如捉花茎。不悟毒蛇。智人观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热铁。不以为喻。铜柱铁床。焦背烂肠。血肉糜溃。痛彻心髓。作如是观。唯苦无乐。革囊成粪。脓血之聚。外假香涂。内唯臭秽。不净流溢。虫蛆住处。鲍肆厕孔。亦所不及。智者观之。但见毛发爪齿。薄皮厚皮。肉血汗泪。涕唾脓脂。筋脉脑膜。黄痰白痰。肝胆骨髓。肺脾肾胃。心膏膀胱。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屎尿臭处。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识风鼓击。妄生语言。诈为亲善。其实怨妒。败德障道。为过至重。应当远离。如避怨贼。是故智人观之。如毒蛇想。宁近毒蛇。不亲女色。何以故。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缚。百千万劫。种种楚毒。苦痛无穷。谛察深思。难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检三愆。改往修来。背恶从善。不杀不盗。放生布施。不行淫秽。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礼拜。归凭三宝。志求解脱。于身命财。修三坚法。知身虚幻。无有自性。色即是空。谁是我者。一切诸法。但有假名。无一定实是我身者。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化镜像水月。毕竟无人。无明不了。妄执为我。于非实中。横生贪着。杀生偷盗。淫秽荒迷。竟夜终朝。矻矻造业。虽非真实。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作是观时。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应自观身。如毒蛇想。为治病故。受于四事。身着衣服。如裹痈疮。口餐滋味。如病服药。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乐修行故。经云。少欲头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贤圣之道。何以故。恶道众生。经无量劫。缺衣乏食。叫唤号毒。饥寒切楚。皮骨相连。我今暂缺。未足为苦。是故智者。贵法贱身。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是名净修身业。

○云何净修口业。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正直柔软。和合如实。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止直语者。能除绮语。柔软语者。能除恶口。和合语者。能除两舌。如实语者。能除妄语。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以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得出。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实则起善之根。虚为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诵经念佛。观语实相。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

○云何净修意业。深自思惟。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因缘。能生万善。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云何邪念。无明不了。妄执为我。我见坚固。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云何正观。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故经云。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离。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

○此应四仪六根所对。随缘了达入道次第云尔。

绛州本净禅师。幼岁披缁于曹溪之室。受记隶司空山无相寺。天宝中。玄宗遣中使杨光庭。入山采藤。因造丈室。礼问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师。天使归朝。足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光庭泣拜。师曰。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曰。弟子智识昏昧。未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光庭再拜而退。回奏。诏师入内。召集诸禅。与师阐扬佛理。有远禅师。出问。如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师现有身心。是道已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曰。今诸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公闻语失色。师有偈曰。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了无心。自然契道。

○又有志明禅师问曰。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杜口而退。师又偈曰。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方得名为观自在。

○又真禅师问曰。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师曰。不一不异。曰。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师曰。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二。问。曰。佛之与道。从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师曰。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师乃说无修无作偈曰。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又法空禅师问曰。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师曰。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师。又偈曰。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又安禅师问曰。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师曰。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曰。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公惭伏。师又偈曰。

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又达性禅师问曰。禅师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师曰。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师又偈曰。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近臣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师又偈曰。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四合院:霸道的人生
四合院:霸道的人生
杨军转业回归四合院,一心想过着虽抱文章,开口唯亲,且陶陶,乐尽天真的闲人生活。但奈何四合院这个地方,池浅王八多,妖风四起……
天青无尘
从三十而已开始的影视攻略
从三十而已开始的影视攻略
攻略影视世界,从“三十而已”世界开始……
极致风华
原神我是史莱姆
原神我是史莱姆
“温迪贴贴!”一只火红色的史莱姆以一种极快的速度飞向那位不干正事的风神。“法玛斯,你能不能正经一点,你可是炎之魔神啊。”温迪露出了一丝无奈的微笑,轻轻抱起面前的火史莱姆。温暖,柔软,可塑性,这就是火史
欲说还
网游:在我眼里,你全身都是弱点!
网游:在我眼里,你全身都是弱点!
我重生了,回到了九年前,神弃游戏刚降临的时候!【我们意识进入神弃游戏后,现实中的肉身处于“不可选中”的无敌状态,跟现实处于不同次元。】前世我被妹妹背刺了,被挖了古神眼球,因毒素暴毙而死。上一世,我为了
佚名
重生:别闹了!我现在移情别恋了
重生:别闹了!我现在移情别恋了
她曾做过一件大胆至极的事——嫁给他。在追逐真爱的岁月里,她不顾世俗眼光,哪怕与全世界为敌也义无反顾。原以为能就此开启甜宠女主的幸福篇章,却不料,甜蜜的泡沫破碎后,只剩残酷的现实。他对着小青梅直言:“当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