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一
秦櫟陽宮在雍州櫟陽縣北三十五里,秦獻公所造。《三輔黃圖》云:「髙帝都長安,未有宮室,居櫟陽宮也。」〈《史記·髙祖本紀》「皆來朝長樂宮」《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漢都》引。〉
漢太上皇陵在雍州櫟陽縣北二十五里,《[[漢書]]》云:「髙帝十年太上皇崩,葬萬年縣也。〈《史記·髙祖本紀》「楚王梁王皆來送葬」《正義》引。〉
涇陽縣
焦獲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雍州涇陽縣北十數里,周有焦獲也。〈《史記·匈奴列傳》「遂取周之焦獲《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西邸瓠口爲渠」《正義》引作「焦獲藪一名瓠口,在涇陽北城外也。」〉
秦望夷宮在雍州涇陽縣東南八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乃齋於望夷宮」注引。按「咸」當作「涇」,據《三輔黃圖》巻一秦宮在「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及《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涇陽縣「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改。〉
鄠縣
雍州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戸亭。」《訓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正義》引。按「南」字衍,秦漢鄠縣與唐鄠縣均在唐雍州西南。〉
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鄂縣東三十五里。〈《史記·周本紀》而作豐宮《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豐引。〉
龍臺一名龍臺觀,在雍州鄠縣東北三十五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又一百六十六《宮室·臺》引。〉
雍州鄠縣終南山,澧水出焉,北入渭。〈《史記·夏本紀》「澧水所同」《正義》引。〉
盩厔縣
長楊宮在雍州盩厔縣東南三十三一里,宮内有長楊樹,以爲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從上至長楊獵」《正義》引。按《三輔黃圖》巻一秦宮云:「在今盩厔縣東南三十里」,《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盩厔縣東南三十三里」、此引脱,今依《元和志》補「十三」二字。「上起宮」三字衍,據《黃圖》、《元和志》刪。〉
駱谷關在雍州盩厔縣西南二十里。開駱谷道以通梁州也。〈《史記·田叔列傳》「谷口劃道近山」《正義》引。〉
武功縣
漢武功縣在渭水南,今盩厔縣西界也。〈《史記·田叔列傳》「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正義》引。〉
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卽太王城也。〈《[[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正《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又《詩地理考》巻一召南引,又《通鑑·巻一·周顯王紀周紀》一注引無「卽太工城也」句。〉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螈祠。〈《史記·周本紀》「封於邰」《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史記·曹相國世家》「攻下辯道雍蔗」《正義》引作「故熒城一名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蓋有脱誤。〉
壤鄕,今在雍州武功縣東南二十餘里髙壤坊是。〈《史記·曹相國世家》「取壤鄕」《正義》引。〉
好畤縣
好畤城在雍州好畤縣東南十三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撃章平軍於好時南」《正義》引。〉
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史記·周本紀》「踰梁山」《正義》引。〉
梁山宮俗名望宮山,在雍州好時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秦始皇紀》「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卽此山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幸梁山宮」注引無「秦始皇起」以下十九字。
華州
鄭縣
鄭故城在華州鄭縣西北三里,桓公友之邑,秦縣之。〈《詩地理考》巻二鄭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十二諸侯》引。〉
鄭,華州鄭縣也。《毛詩譜》云鄭國者,周畿内之地。宣王封其弟於「棫」林之地,是爲鄭桓公。〈《史記·秦本紀》「十一年初縣杜鄭」《正義》引。按「咸」字誤,當作「棫」,《史記·鄭世家》「友初封於鄭」《索隱》引《世本》云「桓公居棫林」,棫林卽鄭,今改。〉
萬里沙在華州鄭縣東北二十里。〈《史記·河渠書》「天子已用事萬里沙」《正義》引。〉
故武城一名武平城,在華州鄭縣東北十三里。〈《史記·秦本紀》「秦伐晉取武城」《正義》引,又《魏世家》「秦伐敗我武下」《正義》引。〉
華陰縣
平舒故城在華州華陰縣西北六里。《水經注》云:「渭水又東經平舒北,城枕渭濱,半破淪水,南面通衢。昔秦之將亡也,江神送壁於華陰平舒道,卽其處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夜過華陰平舒道」《正義》引。〉
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古文以爲敦物。《周禮》云豫州鎭曰華山。〈《史記·封禪書》「西嶽華山也」《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至於太華」,《正義》引。〉
華山在華州華陰縣南八里,古文以爲敦物也。《水經注》云:」華、嶽本一山,當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湯腳蹋,開而爲兩,今腳亦在東首陽下,手掌在華山,今呼爲仙掌,河流於二山之間也。《開山圖》云巨靈胡者,偏得神仙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也。」〈《史記·封禪書》「曰華山薄山」《正義》引。按「注」字上脱「水經」二字,又脱「曲」字,據《水經》河水《注》補。〉
鎬泉是河眼,亦謂之鎬池。〈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巻二十九華州華陰縣引。〉
同州
馮翊縣
同州本臨晉城,一名大茘城,亦曰馮翊城。〈《史記·河渠書》「臨晉民穿渠引洛」《正義》引。〉
雒陰在同州西。〈《史記·魏世家》「築雒陰合陽」《正義》引。〉
伏龍祠在同州馮翊縣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漢時自徴穿渠引洛,得龍骨,其後立祠,因以伏龍爲名,今祠頗有靈驗也。〈《史記·河渠書》「穿渠得龍骨」《正義》引。〉
朝邑縣
南芮鄕故城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又有北芮城,皆古芮國也。鄭玄云周同姓之國,在幾内爲王卿士者。《左傳》云桓公三年,芮伯萬之母芮薑惡芮伯之多寵人,故逐之,出居魏。〈《史記·秦本紀》「梁伯芮伯來朝」《正義》引。〉
懷德故城在同州朝邑縣西南四十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賜食邑懷德」,《正義》引。〉
同州馮翊縣及朝邑縣,本漢臨晉縣地,古大茘戎國。今朝邑縣東三十歩故王城,卽大茘王城。〈《史記·匈奴列傳》「有義渠大茘烏氏朐衍之戎」《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帝紀》「大茘烏氏之戎」注引無「古大茘戎國」句,又《史記·秦本紀》「取其王城」《正義》引作「同州東三十歩故王城,大茘近王城邑」,蓋有脱誤。〉
大河祠在同州朝邑縣南三十里。《山海經》云馮夷,人面,乘兩龍也。《太公金匱》云馮脩也。《魚龍河圖》云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河伯,字也。華陰縣潼鄕隄首人,水死,化爲河伯。應劭云夷,馮夷,乃水仙也。〈《史記·封禪書》「水曰河祠臨晉」《正義》引。〉
蒲城縣
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在同州西北亦四十五里。〈《史記·河渠書》「民願穿洛以溉重泉」《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城重泉」《正義》引及《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重泉人李必駱甲」注引無「在同州西北亦四十里」九字。〉
澄城縣
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九十里。《左傳》云:「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也。」〈《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髙阝」《正義》引,又《史記·晉世家》「度河取王官」《正義》引作「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六十里。《左傳》文三年秦伐晉取王官,卽此」,「六十里」當作「九十里」。
南郊故城在同州澄城縣西北十七里。又有北郊故城,又有西郊故城。〈《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髙阝《正義》引。〉
韓城縣
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里。《十六國春秋》云魏顆夢父結草抗秦將杜回,亦在韓原。〈《史記·秦本紀》「合戰韓地」《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其後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正義》引作「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八上脱「十」字。〉
韓城在同州韓城縣南十八里,古韓國也。《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菜於韓原故城也。〈《史記·韓世家》「其後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正義》引,又《春秋彙纂》巻四引。按「故」字衍,《春秋彙纂》引無「故」字。〉
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三里少梁故城,古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贏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史記·秦本紀》「梁伯芮伯來朝《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秦攻魏少粱」《正義》引作「少梁城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古少梁國」。按《史記·晉世家》「文公十年晉伐秦,取少梁」,蓋春秋梁國,秦得之名少梁,不當稱「少梁國」,《太史公自序》「而司馬氏入少梁」《正義》云少梁,古梁國」是,今刪「少」字。〉
籍姑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北三十五里。〈《史記·秦本紀》「城籍姑」《正義》引。〉
龍門山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李奇云:「禹鑿通河水處,廣八十歩。」三秦記云:「龍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爲龍,故云暴鰓點額龍門下。」〈《史記·夏本紀》「至於龍門西河」《正義》引。〉
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也。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卽漢夏陽縣人也,至「隋」改曰韓城縣。〈《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正義》引。按隋開皇於夏陽縣置韓城縣,見《隋書》、《地理志》及《舊唐書》《地理志》,今據改。〉
梁山原在同州韓城縣東南十九里。其山東「南」臨河,東南崩亦存焉。《公羊傳》云:「梁山崩,雍河三日不流。」《[[春秋穀梁傳|穀梁傳]]》云:「成公五年梁山崩,晉侯召伯尊,伯尊用輦者之言曰『君率群臣哭,斯流矣。』如其言,河乃流也。」〈《史記·晉世家》「十四年梁山崩,補《正義》引。按《水經》河水《注》 「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原自山東南出至河」,「西」字誤,當作「南」。魯成公五年卽晉景公十四年梁山崩,「王」字當作「公」,據《[[春秋穀梁傳|穀梁傳]]》改。〉
梁山在同州韓城縣東南九十里。〈《史記·夏本紀》「治梁及岐」《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梁山引。〉
華池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七里,在夏陽故城西北四里。〈《史記·太史公自序》「葬於華池」《正義》引。按夏陽故城在唐韓城縣南二十里,華池在夏陽西北四里,則當作「十七」裏,此引誤倒。〉
髙門原俗名馬門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里。漢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夏陽故城東南有司馬遷塚,在髙門原上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皆葬髙門」《正義》引。〉
廈陽故城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里。〈《史記·張儀列傳》「更名少梁曰夏陽」《正義》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