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卷一
河西縣
合陽故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三里,魏文侯七年攻秦至鄭而還築,在郃水之陽也。〈《史記·髙祖本紀》「廢以爲郃陽侯」《正義》引。又《史記·呉王濞列傳》「廢以爲郃陽侯」《正義》及《詩地理考》巻四郃陽引「合陽故城在同州河西孫南三里」十三字。〉
古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因姒姓,夏禹之後」,卽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史記·周本紀》「乃求有莘氏美女」《正義》引。〉
白水縣
彭衙故城在同州白水縣東北六十里。〈《史記·秦本紀》「戰於彭衙」《正義》引。〉
宜州
土門縣
頻陽故城在宜州土門縣南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下郿頻陽」《正義》引。〉
同官縣
頻陽故城在宜州同官縣界,故頻陽縣也。〈《史記·秦本紀》「初縣頻陽」《正義》引。按《舊唐書》、《地理志》説同官屬宜州,貞觀十七年改屬雍州。《括地志》成於貞覲十三年,當稱「宜州同官縣」,「雍」字是後人改寫。宜州廢後,土門縣亦並入同官,故説「頻陽故城在雍州同官縣」,可知此條《正義》雖稱「《括地志》云」,而非《括地志》原文。〉
岐州
雍縣
岐州雍縣南七里故雍戎,秦德公大鄭宮城也。〈《史記·秦本紀》「初居雍城大鄭宮」《正義》引,又《玉海》、《〈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
蘄年宮在岐州城西故城内。〈《史記·秦本紀》「繆毒將欲攻嶄年宮爲亂」《正義》引,又《呂不韋列傳》「以反蘄年宮」《正義》及《通鑑·巻六·秦始皇紀》「發兵欲攻蘄年宮」注引。〉
秦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漢武帝郊雍五時,遂通西口回中道,往處回中宮。〈《史記·封禪書》「上郊雍通回中道」補《正義》引。又《匈奴列傳》「使奇兵入燒回中宮」《正義》引作「秦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卽匈奴所燒也」。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出鷄頭山過回中焉」《正義》及《玉海》巻一百五十五《宮室·宮一》、《通鑑·巻七·秦始皇紀》「過回中宮」注引作「回中宮在岐州雍縣西四十里」。按三字誤,依《史記·匈奴列傳》及《秦始皇紀》《正義》引改「四」。〉
漢有五時,在岐州雍縣南,則鄜時、呉陽上時、下時、密時、北時。秦文公夢黃蛇自天而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作時,郊祭白帝,曰鄜時。秦宣公作密時於渭南,祭靑帝。秦靈公作呉陽上時,祭黃帝;作下時,祠炎帝。漢髙帝曰「天有五帝,今四,何也?待我而具五」。遂立黑帝,曰北時是也。〈《史記·秦本紀》「四年作密時」《正義》引。〉
密時、鄜時、呉陽上下時,是言秦用四時祠上帝,靑、黃、赤、白最尊也。〈《史記·封禪書》「唯雍四時」《正義》引。按秦四時是密時祀靑帝,鄜時祀白帝,上時祀黃帝,下時祀赤帝,此言秦四時無密時,蓋傳寫脱落,今補「密時」二字。〉
三時原在岐州雍縣南二十里。《封禪書》云秦文公作鄜時,襄公作西時,靈公作呉陽上時。〈《史記·秦本紀》「初爲鄜時」《正義》引。〉
野人塢在岐州雍縣東北二十里,野人盜馬食處,因名也。〈《史記·秦本紀》「繆公亡善馬岐下」《正義》引。〉
秦穆公塚在岐州雍縣南二里。〈《史記·秦本紀》「繆公卒葬雍」《正義》引。〉
三良塚在岐州雍縣一里故城内。〈《史記·秦本紀》「奄息仲行緘虎亦在從死之中」《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三良」引。〉
蹇叔,岐州人也。〈《史記·李斯列傳》「迎蹇叔於宋」《正義》引。〉
公孫支,岐州人,遊晉,後歸秦。〈《史記·李斯列傳》「求丕豹公孫支於晉」《正義》引。〉
陳倉縣
故虢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次西十餘里又有城,亦名號城,《輿地志》云比虢文王母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史記·秦本紀》「滅小號」《正義》引。又《史記·周本紀》「號文公諫曰」《正義》引作「號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四十里。」〉
陳倉山在今岐州陳倉縣南。〈《史記·封禪書》「於陳倉北阪城祠之」《正義》引。〉
《輿地志》云蒯成縣故陳倉縣之故鄕聚名也,周緤所封也。晉武帝咸寧四年分陳倉立蒯成縣,屬始平郡也。〈《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蒯成侯緤者」《正義》引。〉
散關在岐州陳倉縣南五十里。〈《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乃遂去至關」《正義》引。〉
寶鷄祠在岐州陳倉縣東二十里故陳倉城中。《晉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時,陳倉人獵得獸,若彘,不知名,牽以獻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爲蝟,常在地中,食死人腦。』卽欲殺之,拍捶其首。蝟亦語曰:『二童子名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陳倉人乃逐二童子,化爲雉,雌者上陳倉北阪,爲石,秦祠之。」《搜神記》云其雄者飛至南陽,其後光武起於南陽,皆如其言也。〈《史記·秦本紀》「十九年得陳寶」《正義》引。〉
寶鷄神祠在漢陳倉縣故城中,今陳倉縣之東。石鷄在陳倉山上。〈《史記·封禪書》「於陳倉北阪城祠之」《正義》引。〉
秦寧公墓在岐州陳倉縣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帝王世紀》云秦寧公葬西山大麓,故號秦陵山。〈《史記·秦本紀》「葬西山」《正義》引。按「秦」字衍,秦陵山名後起,非秦時卽有此名。〉
大梓樹在岐州陳倉縣南十里陳倉山上。《録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髮,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靑牛出,走入豐水中。其後牛出豐水中,使騎撃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頭,漢、魏、晉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史記·秦本紀》「伐南山大梓豐大特」《正義》引。按陳倉縣因陳倉山而得名,此引脱「陳」字,據《史記·封禪書》「於陳倉北阪城祠之《正義》引《括地志》及《元和郡縣志》補。〉
郿縣
郿縣故城在岐州郿縣東北十五里。《秦紀》云:「秦文公東獵汧、渭之會,卜居之,乃營邑焉」,卽此城也。〈《史記·秦本紀》「至汧、渭之會」《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作「郿縣故城在岐州郿縣東北十五里。毛萇云郿地名也,秦文公東獵汧、渭之會,卜居之,乃營邑焉,卽此城也」。又《史記·封禪書》「秦文公東獵至汧、渭之間」《正義》及《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下郿」《正義》引「郿縣故城在岐州郿縣東北十五里」十四字。〉
岐山縣
周公城在岐州岐山縣北九里。周之畿内,周公食采之地也。周公、邵公,周室元宰,輔佐文、武、成、康以下,蓋嫡子封於燕、魯,次子食采畿甸,奕葉爲卿士,故謂之周公、邵公也。〈《史記·魯周公世家》「周公旦者」補《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一《周南》引作「周公故城在岐山縣北九里」。〉
邵亭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南十里。〈《詩地理考》巻一《召南》引。〉
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史記·秦本紀》「徙居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居平陽」注引。〉
岐山在岐州岐山縣東北九十里。〈《史記·夏本紀》「治梁及岐」《正義》引。〉
茲泉水原出岐州岐山縣西南凡谷。《呂氏春秋》云:「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酈元云:「磻溪中有泉,謂之茲泉,潭積成淵,卽太公釣處,今謂之凡谷。有石壁深髙,幽隍邃密,人跡罕及。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水次磐石釣處,卽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跪餌兩膝遺跡猶存,是有磻溪之稱也。其水淸冷神異,北流十二里注於渭。」《説苑》云「呂望年七十釣於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卽忿,脱其衣冠。上有農人者,古之異人,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下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呂望封於齊,望知其異。」〈《史記·齊太公世家》「以漁釣奸周西伯《正義》引,又《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釣於渭濱」《正義》引作「茲泉水源出岐州岐山縣西南凡谷,北流十二里注於渭。太公釣此,所謂磻溪。按此引酈道元《水經注》輿今本多不同,且有錯脱,今據《水經》渭水《注》增刪。〉
普潤縣
漆水源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山漆溪,東入渭。〈《史記·夏本紀》「漆沮旣從」《正義》引,又《周本紀》「自漆沮度渭取材用」《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自土沮漆」引。〉
扶風縣
棫陽宮在岐州扶風縣東北。〈《通鑑·巻十五·漢文帝紀》「上行幸雍棫陽宮」注引。〉
隴州
濟源縣
故汧城在隴州汧源縣東南三里。《帝王世紀》云「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卽此城。〈《史記·秦本紀》「襄公二年」《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
秦城在隴州東南二十五里。〈《〈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
汧山在隴州汧源縣西六十里。其山東鄰岐岫,西接隴岡,汧水出焉。〈《史記·夏本紀》「汧及岐至於荊山」《正義》引。〉
水汧出隴州汧源縣西南汧山,東入渭。〈《史記·封禪書》「汧洛二淵」《正義》引。〉
河水又出於陽紆、陵門之山者,穆王之所至。《爾雅》云秦有陽紆,郭璞云在今扶風汧縣之西。〈宋羅泌《路史後紀》巻九《疎仡》紀引。據《爾雅》補「郭璞云」三字。〉
豳州
新平縣
豳州新平縣,卽漢漆縣也,《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史記·周本紀》「國於豳」《正義》引,《〈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又《詩地理考》巻二豳引無「公劉所邑之地也》句。〉
三水縣
豳州三水縣西三十里有幽原,周先公劉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劉爲名。〈《史記·周本紀》「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豳引作「豳州三水縣西十里有豳原,豳城在原上」。按《元和郡縣志》巻三邠州三水縣説「古豳城在縣西三十里」,《太平寰宇記》同,此引並脱「三」字。《後漢書·郡國志》扶風栒邑劉昭注「又有劉邑」,卽此「因公劉爲名」之意,此引脱「劉」字,均據補。〉
涇州
安定縣
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三十里。周之故地,後入戎,秦惠王取之,置烏氏縣。〈《史記·匈奴列傳》「有義渠大茘烏氏朐衍之戎」《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烏氏朐衍之戎」注引。又《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倮畜牧」《正義》引作「烏氏故城在涇州安定縣東四十里」。〉
鶉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