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五
通許縣丞田汝現陝西人;崇禎中,攝縣事。流賊陷城,不屈,死;閤家遇害(見陝西通志)。
蔡旗堡守備馬良御,鎮番人;調征湖廣流賊,被執,不屈,支解死(見湖廣通志)。
環縣守備楊承芳,岷州人,里居;賊至,拒戰死(見甘肅通志)。
澠池知縣范道行,平遙人,里居;闖寇至,罵賊,被害(見一統志)。
四川鹽井大使賴華祖,長汀人;天啟中,獻賊陷四川,罵賊不屈死(見福建通志)。
成都同知沈受蒲,當塗人;獻賊陷城,與弟受躬死之,家口數十人俱被害(見江南通志)。
南康通判吳賜玉,歙縣人;勦賊,遇害(見江南通志)。
商州同知署知州事周文煒,清河人;闖賊犯境,竭力守禦,城陷,被執,大罵死之(見江南通志)。
利民參將時睽,沁州人,里居;寇至,拒敵陣亡(見山西通志)。
廣西掌印都司康四維,絳縣人;有勇略,賊至,悉力捍禦,城陷,戰死(見山西通志)。
整飭威茂道僉事蔡肱明,晉江人;獻賊犯境,檄總兵朱化龍來援,化龍兵變,脅之從,罵賊,與兄朝明俱遇害,一家三十二人同死(見明史及輯覽)。
天津副總兵陳值,慈溪人;討流賊汴中,斬獲過半。至天津領水獅,陷陣而死(見浙江通志)。
副總兵李科,開州人;崇禎末年,流寇侵境,率兵次茶山渡戰歿(見貴州通志)。
雲南兵備道使竇可進,安岳人;家居;獻賊破安岳,大罵,不屈,被磔死(四川通志)。
諭德劉其德,興安州人;僑寓襄陽(一作歸守興安)。賊破城,罵賊死(見陝西通志)。
瓊州通判蹇遇泰,階州人;闖寇破階州,罵賊遇害(見甘肅通志)。
通判王懋烈,龍安人;獻賊踞蜀,舉義兵恢復,兵敗,全家死難。
山西布政司理問陳一韓,海澄人;崇禎間,署篆遼州。流寇至,募士死守,城陷,率家人巷戰死(見福建通志)。
守備周永康,金鄉人;流寇至,環甲禦之,馬蹶,手殺數十人而死(山東通志)。
湖東守備黃克嘉,合肥人;駐撫州,流寇入城,死之(見江南通志)。
漳南守備吳奇動,連城人;崇禎間,奉檄勦賊,歿於陣(見福建通志)。
肇慶守備鄒維勳,清流人;統兵赴援韶州,斬首六百;繼進,伏發,陷陣死(見福建通志)。
奉化訓導夏魁暘(一作魁楊),建平人;攝浦江縣。登陴守禦,賊陷城,抗罵不屈,殞於池(見江南通志)。
遊擊張榜,籍貫未詳;天啟二年,討徐鴻儒於鄒縣,兵潰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龔萬祿,籍貫未詳;天啟二年,徐鴻儒攻大壩,戰死(見一統志)。
守備冒紹宗,平遠人;積討賊功,由椽擢任。崇禎三年,擊流賊,單騎陷陣,墜馬,步戰死(見陝西通志)。
指揮謝某,志佚其名。崇禎四年,分守貴陽,賊陷城,被執不屈,支解死(見一統志)。
巡撫山東右副都御史徐從治,海鹽人;崇禎五年,叛將李九成等圍萊州,從治堅守,為議撫者所阻抑。援軍不至,中砲死(見明史及輯覽)。
萊州知府朱萬年,黎平人;有惠攻。崇禎五年,李九成陷登州,萬年以朝命往撫,為所執,罵不絕口,被害(見明史及輯覽)。
萊州副總兵張奇功,真定人;與李九成等,戰敗,手刃數十人而死(見一統志)。
萊州守備熊渭,籍貫未詳;在黃縣與李九成等力戰,死(見一統志)。
登萊巡撫中軍管維城、遊擊陳良謨、守備盛洛、姚士良,籍貫俱未詳;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維城等皆戰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王來聘,順天人;崇禎五年,率官軍攻孔有德於登州,城壞,將士踴入,為賊擊退;來聘先登,中傷死(見明史及輯覽)。
副總兵秦拱明,忠州人;都司邦屏子。普名聲之亂,與賊力鬥死(見明史及輯覽)。
遊擊朱永吉,桂林人;初從傅宗龍解安邦彥之圍。崇禎間,從討普名聲,軍潰,力戰自刎。偏將趙能從之(見廣西通志)。
都督僉事湯廷耀,餘干人;萬曆中,從劉綎征蜀有功。崇禎初,復調征流寇,血戰死。子應瑞,同與難(見四川通志)。
鳳陽通判姚若時,鞏縣人;致仕在家。崇禎十三年,土賊李際遇作亂,被執,不屈,罵賊死。其子生員城思報父仇,數請兵討賊,被執於路,抗罵,死之。姪丕顯、丕烈、丕振、族人麟徵,俱同時殉節(見明史及輯覽)。
安南衛指揮尋治本,崇禎間,統兵征毛口、六墜等寨陣亡(見貴州通志)。
遊擊張開祚,籍貫未詳;崇禎間,楚寇劉新宇攻詔州,往援,殺賊窮追,為賊所害(見湖廣通志)。
南湖營守備田化龍,德化人;勦永豐賊,孤軍深入,援絕戰死(見江西通志)。
泉州守備邱雋,寧化人;禦田仰潰卒,遇害。時吳維城亦以救雋死(見福建通志)。
廣東參將陳鵬,籍貫未詳;崇禎間,從勦連平猺賊,奮勇先登,焚其積聚,孤軍深入,戰死(見一統志)。
福建參政洪雲蒸,長沙人;崇禎八年,與鄭芝龍擊海寇劉香,戰死(見明史)。
五經博士程接道,嵩縣人,程子後裔。崇禎十四年,土賊於大忠作亂,力拒,死之(見河南通志)。
泰安同知張應徵,定遠人;土寇陷城,手刃數人,罵賊死(見江南通志)。
守備吳兆燫,同安人;崇禎中,與李魁奇戰於龍溪,伏發,歿於陣(見一統志)。
鄭州守備劉崇會,籍貫未詳。崇禎十二年,土寇逼城,屢擊敗之,為火焚死(見河南通志)。
以上寇難殉節諸臣三百五十二人(附入祠士人民四十二人)。
右自頗廷相以下,共五百七十六人。雖其生平事實無甚表見,然或身攖鋒鏑、或命畢疆場、、或遭際艱難、或慷慨引決,節烈堪矜,均通謚烈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