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225章
“ 如果大唐还强盛 , 谁都不敢 , 也不能和大唐抢这把利剑 。 如果这把利剑落在了别人的手中 , 就是大唐已经快灭亡的时候 。 所以二哥 , 你何必担心 “
“ 民意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 用官报将其约束 , 将其化为己用 , 这不正好缓解你对民意的恐悸吗 7“
“ 握住这把剑 , 我们也才能脱离这个时代的桐桧 , 走出和我预言中不同的路 。
佛道中人都知道 , 当朝堂决定掀起这场辩论时 , 就已经决定好了要抑制宗教 。
他们的辩论 , 只是在接下来的 “ 浩劫 “ 中 , 抢夺对方的生存空间 。
果不其然 , 朝廷很快就颂布了诏令 , 将修建寺庙和出家审核的事归于官府官吏 , 民间不可再私建寺庙 。
隋朝对寺庙的厚待政策被收回 , 普通僧人也要纳税服役 , 只有被官府授予管理职位的 「 寺庙管理者 “ 拥有等同官吏的免徨役名额 。
烂建的寺庙被毁掉 , 考核不过的僧道被强制还俗 。 以后家中有父母需要赡养和幼子需要抚养的人不准出家 , 私自出家者流放 。
房乔拿出了和杜如晦商议了半年的政策 , 交由朝堂诸公讨论 。
在反复吵架中 , 朝堂诸公一条一条地艰难把这些政策敲定 。
李玄霸将 “ 利剑 “ 展现给李世民观赏后 , 却辞去了相位 , 没有参加接下来的政多制定 。
他看过房乔和杜如晦的献策草稿 , 不过是将唐朝中晚期对寺庙的抑制政策提前到了贞观朝 , 比李渊在武德九年颁布的律令还宽松一些 。
按照他的性格 , 父亲当初颂布的律令才更合适 。 但干活的是朝堂诸公 , 二哥也不是父亲 , 他们自己决定就好 。 自己已经开了这个头 , 就可以丢开不管了 。
两京附近的寺庙道观最先被清理 , 仓储充裕了不少 , 能服徘役的百姓也增加了许多 。
李玄霸在农闲时节 , 第一次动用了大型得役 。
他要加固在战乱中损毁的黄河堤坝 , 疏通淤堵的黄河支流 。
“ 告诉三姊 , 找个机会挑起草原部落争斗 , 给我多送点奴隶过来 。“
“ 再送封信给宇文考师 , 让他和高丽王商议 , 若高丽王不希望我携带天雷地火前何高丽 , 就送点刑徒过来帮大唐挖河道 。“
“ 李靖那里 … 冯盎不是在岭南和不服从大唐的酋帅谈殿争斗吗 让他帮冯盎一把 。“
李玄霸命人送出信件后 , 驱车前往魏州 。
五十年后 , 这里会诞生一位名为姜师度的水利专家 。
但此世厉害的学问基本都是家族传承 , 李玄霸相信 , 姜师度刚当官时就能展现出完整的科学治水思想 , 他一定有家族熏陶 。
姜师度能考明经科 , 他的家族在当地一定财力不浅 。
一个有财力 、 会治水的家族 , 肯定会优先回馈家乡 , 这也能利己 。
不出李玄霸所料 , 他刚到达魏州不久 , 就探得了魏州有治水本事的那位乡贤一一姜承 。
姜师度在历史中记载很少 , 李玄霸不知道姜承与姜师度的关系 , 族人 近亲
都无所谓 , 他只要确信这个人会治水就行 。
魏州就是后世河北魏县 , 位于黄
河以东 , 济水以西 , 自古水患多发 。 姜承祖传的治水本事 , 就是姜家人代代在与黄河济水搏斗中总结而出 。
「 天下大乱时黄河堤坝多遭遇破坏 , 若遥大雨必定决堤 。 本王希望你能助大唐一臂之力 , 减轻百姓将来的痛苦 。“
姜承毫不畏惧地直视李玄霸道 :“ 殿下 , 如今天下刚定 , 大兴徕役并非好事 。
李玄霸笑道 : “ 大唐会量力而行 。 至少有本王监督 , 朝廷拔发的所有钱粮都能进入役夫的口袋里 。“
姜承犹豫了一番 , 咬紧牙关 :“ 好 , 草民愿意为晋王殿下效犬马之劳 。 草民 …
草民相信 「 德重恩弘李三郎 , 一定不会做害民虐民之事 1“
李玄霸眼睇微颤了一下 。
“ 德重恩弘 “ 啊 。
于是在贞观元年冬季枯水季节 , 皇帝命晋王趁着枯水期整修黄河堤坝 。
群臣劝谏 , 此世不应大兴徨役 。 黄河堤坝确实很重要 , 但百姓休养生息更重要 。
李世民明白他们的言下之意 。
百姓是愚昧的 。 虽然整修黄河堤坝是为了他们好 , 但他们仍旧会因为得役繁重而心生不满 。
但若是天灾撂毁了他们的家园 , 他们只会自认倒霉 。 到时朝廷只需要付出相比整修堤坝而言很少的钱粮 , 就能获得他们的感激 。
对于整个大唐而言 , 这样的休养生息其实更稳妥 。
于是帝赞赏群臣劝谏 , 但帝不听 。
作者有话要说 :
二章半合一 , 欠账 -15, 目前欠账 1 章 。
碎碎念 :
姜师度 , 神龙年间明经科进士 , 开元名臣 , 唐朝水利专家 , 位列中国历史水利专家前十 , 每到一地任职 , 必定修筑水利工程 , 留下 “ 孝忠知仰天 , 师度知相地 “ 的典故 , 又称 “ 一心穿地 “ 姜师度 。
虽然史书记载不多 , 后世名声不显 , 但在他治理水利的河北当地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