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49章 请外援
一大早,荞麦就来到大队部。她看见赵根生正戴着老花镜,捏着算盘珠子算账。
&34;赵叔,&34;荞麦搓了搓有些发凉的手,&34;我有个想法想跟您商量。&34;
赵根生抬头,笑着说:&34;荞麦来了,坐下说。&34;他指了指旁边的板凳。
荞麦坐下来,看着满屋的农具和账本,斟酌着开口:&34;现在村里养兔子的人越来越多了,就是有个问题。&34;
&34;啥问题?&34;赵根生放下手中的算盘。
&34;很多人不识字,记不住养殖要点。每次我说的那些喂养时间、配种日期,他们都得反复问。要不咱们开个扫盲班?&34;
赵根生叹了口气,摘下老花镜擦了擦:&34;这事以前试过。那时候组织了好几次,可惜&34;他摇摇头,&34;大伙儿都说种地不需要认字,来了两次就不来了。&34;
&34;现在不一样了,&34;荞麦眼睛亮了起来,急切地说,&34;养兔子可不比种地。得记录喂养时间、配种日期,还得认识数字和字母。再说&34;
她突然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确定四周没人,才继续说:&34;牛棚里那个李教授,我打听过,他以前在农业大学教畜牧养殖。您说,这不是正好能用上吗?&34;
赵根生眼睛一亮,但很快又皱起眉头:&34;这不太合适吧?&34;
&34;有什么不合适的?&34;荞麦说,&34;让他教大家养殖技术,顺便教认字,这不是正好让他改造吗?再说&34;
她又往赵根生身边凑了凑:&34;还有张大夫呢。咱村这么偏,生个病跑镇上又远又贵。让他给村里人看病多好。他还能给兔子看病,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咱们给点粮食就行。&34;
赵根生摸着下巴,若有所思。确实,这两人都是有真本事的。让他们发挥所长,对村里确实有好处。
&34;这主意&34;他停顿了一下,突然一拍桌子,&34;真不错!我这就找村委开会商量。&34;
荞麦见赵根生同意,赶紧趁热打铁:&34;赵叔,您看要是村委同意,李教授可以先教养兔的基础知识。认字的事可以慢慢来,让大家先看到好处。&34;
&34;对对对,&34;赵根生连连点头,&34;得让大家看到学习的好处。你这丫头,就是主意多。&34;
&34;那张大夫的事&34;荞麦又提醒道。
&34;这事我知道该怎么办,&34;赵根生说,&34;让他先给几个人看看病,效果好了,大家自然会去找他。到时候,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送点自家种的菜就成。&34;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脚步声。荞麦赶紧住了嘴。是会计老李拿着账本进来了。
&34;老赵,计划报表&34;老李的话说到一半,看见荞麦在,笑着打招呼,&34;哟,荞麦来了。&34;
&34;李叔好,&34;荞麦站起来,&34;我找赵叔说完了,这就走。&34;
赵根生叮嘱:&34;你先回去,这事我去办。&34;
荞麦点点头,转身往外走。她知道,只要赵根生同意了,这事就有戏。虽然现在时局特殊,但只要是为了村里好,赵根生一定会想办法。
出了大队部,荞麦深吸一口气。她望着远处的牛棚,心里盘算着:等李教授能教课了,得先整理些简单的养殖知识。大字报就贴在墙上,边学边记,肯定比光听讲强。教课自己还真不是那块料。
这时,村口传来一阵吵闹声。原来是王婶家的兔子生病了,正急得团团转。荞麦叹了口气,要是张大夫能出来给兔子看病就好了。
回到家,她翻出空间里的养殖书,开始整理基础知识。得挑些简单实用的,让大家先学着用。等李教授来教,再慢慢深入。
第二天一早,赵根生就派人通知村委开会。会上,他把荞麦的提议说了。起初,有几个人担心会惹麻烦。但赵根生说:&34;咱们是让他们改造。他们教大家知识,总比在牛棚里干坐着强。再说,这不是为了发展村里的养殖业吗?&34;
经过商议,村委最终同意了。赵根生亲自去牛棚找李教授和张大夫,把村里的想法说了。两人听完,都说自己尽力。
第二天一早,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34;通知全体村民到大队部开会,有要事商量&34;
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大队部,看见两个陌生面孔,顿时议论纷纷。
&34;那不是牛棚里的李教授吗?&34;
&34;旁边那个是不是张大夫?&34;
赵根生站在台上咳嗽一声,会场安静下来。
&34;今天找大家来,是有件好事宣布。&34;他环视一圈,&34;以后李教授负责教大家养兔技术,顺便教认字算数。张大夫负责给咱们看病,送点自家菜就成。这可是便宜咱们,大家得对他们客气点,别嚼舌根。有外人来村里都掩护着点。&34;
李教授站起来,虽然瘦得脱了形,但眼神依然温和有神:&34;能教大家知识,是我的荣幸。&34;
张大夫也点头:&34;给乡亲们看病,是我应该做的。&34;
村民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说:&34;这不太合适吧?他们可是&34;
&34;有什么不合适的!&34;赵根生提高声音,&34;咱们让他们教书看病,也是帮他们改造。再说了,村里养兔子的越来越多,不认字怎么行?生个病跑镇上,路费都够买几只兔子了。你觉得不合适,你生病了别找张大夫呀。&34;
“没意见,我没意见,特别合适”那人赶快表态。不用花钱看病,他又不是傻子,肯定愿意。
这话说到大家心坎里去了。确实,现在养兔记录太麻烦,每次都得找人帮忙。要是能自己认字,多方便。
&34;那就这么定了。&34;赵根生拍板,&34;从明天开始,李教授在旧仓库教课。张大夫在卫生所看病。&34;
第二天,村里就腾出间破旧仓库,打扫干净,搭了几排简易长凳。李教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34;一、二、三&34;
&34;这个是1,这个是2&34;他耐心地教,&34;记住了,母兔怀孕30天生产,这个&39;30&39;就是这么写的。&34;
王婶带着孙子坐在前排,认真地记着。她养了十几只兔子,每次记录都要找人帮忙,太不方便了。
李大壮也来了,他把手里的算盘捧得紧紧的:&34;李教授,您得教教我们算账。这兔子越养越多,算起来真费劲。&34;
李教授笑着点头:&34;会的,咱们慢慢来。先学会写数字,再学算账。&34;
张大夫的诊所也忙起来了。村里给他腾了间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他自己种了些草药,不够的就去山里采药。
&34;张大夫,我家那口子胃疼。&34;
&34;大夫,我闺女发烧了&34;
张大夫总是耐心地给每个病人看诊,开药时还会详细解释用法。渐渐地,村民们都知道了,找张大夫看病又好又便宜。
一个月后,村里的变化显而易见。李教授的课上总是坐满了人,不光是养兔的来学习,连一些老人也来听课。
&34;我要给城里儿子写信,&34;王大爷说,&34;学认字,就不用求人了。&34;
张大夫的诊所门口经常排着队。他不只给人看病,还教大家一些防病常识。村里人的身体明显比以前好了。
荞麦每天忙完也去听课。看着村民们慢慢学会认字、会算账,她心里充满欣慰。这些知识,会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34;荞麦,&34;一天下课后,李教授把她叫住,&34;多亏你想出这个办法。我在牛棚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现在能教大家知识,觉得又有了活下去的意义。&34;
荞麦心里一暖:&34;李教授,您别这么说。是您教得好,大家才这么爱学。&34;
张大夫也常跟她说起:&34;这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能给乡亲们看病,比什么都强。&34;
半年后,村里请来检查的干部都夸:&34;你们村的文化水平提高得真快。养殖业发展得也好,是个好典范。&34;
赵根生偷偷给荞麦使了个眼色。荞麦笑了,她知道,这些变化来之不易。但只要是为了大家好,再难的事也值得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