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86章 农村循环经济
第八十六章 农村循环经济
木牌上精细地雕刻着一棵樱花树,树下是两个小小的人影。
“正面是柳家沟,”柳青翻转木牌,另一面刻着东京塔的轮廓,“反面是东京。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在同一片天空下。”
林小雨的眼泪夺眶而出。
她扑进柳青怀里,闻着他身上熟悉的泥土和阳光的气息:“等我回来。”
“我等你。”柳青紧紧抱住她,声音有些哽咽,“不管多久。”
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见证这个约定。
月光下,两个身影融为一体,长长的,一直延伸到远方的道路上——那条通往世界,也必将回归家乡的路。
……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办公桌上,柳青揉了揉酸胀的眼睛。
林小雨赴东京已经三个月了,桌上堆满了她从日本寄来的技术资料和信件。
昨晚他又熬了个通宵,研究她最新寄回的《日本可持续农业考察报告》。
“柳主任!”小王慌慌张张地闯进来,手里拎着一条死鱼,“您快去河边看看!养殖场的废水把鱼都毒死了!”
柳青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
他跟着小王跑到河边,只见十几条鱼翻着白肚漂在水面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臭味。
上游不远处,村里新建的养猪场正往河里排放浑浊的废水。
“不是装了过滤池吗?”柳青皱眉问道。
老周蹲在河边,手里拿着测水质的试纸:“过滤池太小,根本处理不了这么多废水。再这样下去,别说鱼了,连灌溉用水都要受影响。”
柳青望着发黑的河水,胸口发闷。
养殖场是去年才扩建的,本想给村民增加收入,现在却成了污染源。
他转身对老周说:“先把养殖场关停,等找到解决办法再复工。”
回到办公室,柳青心烦意乱地翻着文件,突然碰倒了林小雨母亲的那本黑色笔记。
笔记本摊开在地上,露出一个他从未注意过的章节——《生态循环农业系统设计(1966)》。
“这是……”柳青屏住呼吸,仔细阅读起来。
笔记中详细记录了一种将养殖、种植、能源结合起来的循环模式:
养殖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返回农田……
“太完美了!”柳青拍案而起,这简直就是为柳家沟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他继续往下读,发现后面还有更惊人的内容——林曼如甚至设计了一套“农业观光体验园”的规划,主张让城市人参与农耕活动,既传播农业知识,又能增加农民收入。
柳青的手指微微发抖。
这哪里是几十年前的设计?即使在深圳特区,他也没见过如此前瞻的构想。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何不把柳家沟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三天后,村委会挤满了人。
柳青站在黑板前,用粉笔画出一个循环系统图:“沼气池建在这里,管道连接到养殖场和温室。沼渣运到农田,游客中心设在晒谷场旁边……”
“等等,”老支书打断他,“啥叫‘游客中心’?咱这穷乡僻壤的,谁来旅游?”
柳青早有准备,他从公文包里取出几张照片:“这是深圳的‘锦绣中华’,城里人花钱买票就为看看农村风光。如果我们把耕作、采摘、农家乐都做成体验项目……”
“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会计老李嘀咕道,“万一上面又来查……”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支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柳青拿出一份《人民日报》,指着上面的文章念道,“‘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政策允许的!”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
吴村长敲了敲烟袋锅:“我看可行。但建沼气池要钱,搞旅游设施更要钱,钱从哪来?”
“深圳的陈永年愿意投资,”柳青说,“他看过方案后很感兴趣,答应先期投入五万元。”
“五万?!”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这在1984年简直是天文数字。
“我有个条件,”柳青环视众人,“项目由年轻人来负责。老周带技术组,小王管施工,知青点的返城青年负责设计和宣传。”
这个提议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
让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掌管这么大项目?老辈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不信任。
“我赞成。”一个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老族长拄着拐杖站起来,目光炯炯,“我活了七十多岁,明白一个道理——敢让年轻人挑担子的村子,才有未来。”
一片寂静中,不知谁先鼓起了掌,很快整个会议室掌声雷动。
柳青的眼眶有些发热,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于一个项目的认可,更是对于新思想、新道路的接纳。
工程开工那天,整个柳家沟都沸腾了。
深圳来的技术员指导沼气池建设,陈永年派来的设计师规划游客中心,连县建筑公司都派人来学习这种“循环农业”模式。
柳青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工地协调,晚上研究林小雨母亲笔记中的细节。
他发现笔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生态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翅膀。”
这简短的十二个字,仿佛道破了农业发展的真谛。
“柳青!”一天傍晚,老周兴冲冲地跑来,“沼气池产气了!你快来看!”
柳青跟着跑到新建的沼气站,只见压力表的指针稳稳地停在绿色 区域。
老周拧开灶具阀门,划了根火柴——“噗”的一声,蓝色的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
“成功了!”工人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养殖场的粪便终于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为村里提供清洁能源。
当晚,村委会通了沼气灯,明亮的光线让老人们啧啧称奇。
柳青趁热打铁,召集年轻人开会讨论旅游项目。
“我想复原传统农耕方式,”知青返城的张建军推了推眼镜,“比如水车灌溉、石磨碾米,让游客体验最原始的农业技术。”
“还可以搞采摘园,”梳着马尾的女知青王丽红补充道,“城里孩子连苹果长在树上都不知道呢!”
逆水幽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