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90章 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情绪
我决定留下来的那个清晨,雾气覆盖了整片村落。不是塔源系统的情绪光雾,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雾霭。它并不代表忧郁或内敛,也不是某种可解读的情绪信号,它只是自然运作的结果——水汽、气流、地形的交织,没有任何情绪标签。
这是我离开语源塔后第一次见到不带意义的现象。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还有不需要解读的世界。
我住在什穆安排的小屋里,墙是人工骨材,但没有任何语频接收器或同步接口。屋子正中央放着一张破旧的书桌,桌子边角磨得发白,靠窗那一侧还隐约刻着一串断裂的塔语——看起来像是某个孩子试图记录下来的“故事开头”。
我把那段话拓在纸上,反复读了几次,没能解析出完整结构,只依稀看出其中一行:“那时候他说了两个字,我听成了三个。”
一个人怎么把两个字听成三个?我笑了出来。
那笑容很久没出现过了。从我意识到塔昕可以替我写下所有句子以后,我再也没有过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语言情绪。但现在,这种不通顺、不完整、被误解甚至可能压根写错了的句子,竟然比我在中央叙述库中读过的任何一段都更打动我。
语言,不该总是正确的。
我开始主动走进村子,和人们交谈。这里的人大多数都不太说话,但他们不排斥我。他们更习惯用肢体、小工具和一种极其原始的“符印信号”交流。这种信号无法被塔语系统解析,也没有固定语义——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模糊的、彼此私有的表达约定。
一位中年妇人带我去她的菜园。她指着一株歪着生长的蔬菜,对我做了一个动作——用两个指节敲了敲自己的太阳穴,然后竖起大拇指。
我不明白,便只是点头微笑。
她咧嘴一笑,像是对我的“不明白”感到安心。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无法理解”也能成为沟通的一部分。
在语源塔那样的环境下,我们的语言总是要尽可能追求“被读懂”,可在这里,人们愿意承认彼此的误会,甚至享受那种“靠猜靠感靠心情”的交流。
晚上,我坐在村里的篝火前,看着几个孩子围着火堆讲故事。他们没有在使用系统化的塔语句式,而是用各种声音模仿、简短词语、甚至动物叫声组合出一个故事的轮廓。
我听了五分钟,一句话都没听懂,却依然笑出了声。
什穆坐在我身边,点了根旧式的燃烟草,他深吸一口气后说:“你们构建了那么伟大的语言,却忘了,人说话,不全是为了让人听懂。”
我望着他,没说话。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找个理由,打开自己的嘴巴。哪怕说出来的没人明白,也比不说强。”
我点点头,低声说:“你说的对。”
他转过头来看我,语气认真,“你在塔中心太久了,忘了语言的‘荒草期’。它原本就是野的,不是现在这样被一条条语义协议驯服得像教科书一样。”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写塔语时的模样:那个在母亲葬礼后,站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手指发抖,眼眶发红,却执意一笔笔在纸上写下“我好想你”的年轻人。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没想过谁能看懂,只是想把那份难以言说的情绪推给世界,哪怕世界听不见。
我忽然意识到——我曾经就是这个村子的一部分。
是塔语把我带离了它。
是我一次次地教别人“怎么写”,却渐渐忘了自己最初“为什么写”。
我带着纸和笔去了村子里那所尚未完全废弃的语言所,它曾是塔语推广基地,如今只剩空椅、断屏和一间未被拆除的“沉默室”。
沉默室原本是用来为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提供语言安抚的地方,但这里的“语言安抚”并不指系统语频调节,而是指“陪伴”。
我坐进那间屋子,四周贴满了字条,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甚至只剩半个字母。它们大多数都不是完整语句,但却能组成一种奇妙的气氛,就像是你走进了别人的回忆片段中,每句话都在等着你去对它回应。
我拿出笔,在墙上一块尚空白的角落写下了:
“语言不是通道,而是入口。你以为你在把自己送出去,其实你是在打开自己。”
这句话写完,我忽然感到轻松得不可思议。
我没有被翻译、没有被记录、没有上传,没有人提示我“这句话共鸣率不足”或“逻辑不清晰”,更没有人将这句话纳入归档提取。我写下这句话的那一刻,它只属于我自己。
夜里下了一场不大的雨,空气潮湿而清新。
我坐在屋前,看雨滴打在旧木地板上,思维慢慢放空。
这时,有个孩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他那块语石板。他指了指板上的符印,又指了指我,然后张口,用近乎模糊不清的发音说出了一句话。
我听不懂。
但我知道他在说什么。
我伸出手指,在地上写了三个字:
“我知道。”
他看着我,一瞬间,像是某种连接终于搭建完成。
他笑了,转身跑进雨里。
我没有记录他的话,也没有将这段交流上传。
我什么也没留下,但我知道,这一晚,我重新拥有了我自己。
不是“塔语记录者”,不是“叙述节点”,不是“语言权缔造者”。
只是一个人。
在另一个人的表达面前,真诚地听了一次。
这就够了。
喜欢猫薄荷的薄荷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