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1章 贾宝玉
贾宝玉这一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在多个层面展现出独特的价值。
他是封建贵族阶级中的叛逆者。生长在钟鸣鼎食的荣国府,本应遵循封建礼教,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然而,贾宝玉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厌恶科举制度,把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称作“禄蠹”,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毫无兴趣,一心沉浸在诗词曲赋的性情文学中。他不遵循封建礼教的繁琐规矩,对晨昏定省等礼仪敷衍了事,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他的叛逆行为与封建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是对封建制度的公然挑战。
同时,贾宝玉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认为女性的纯洁美好远胜于男性,尊重女性的个性和选择,与姐妹们、丫鬟们平等相处。在封建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进步。他还反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渴望自由的生活,追求个性的解放。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体现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此外,贾宝玉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典型形象。他生活在一个虚伪、丑恶和腐朽的贵族家庭中,尽管他有反抗的意识,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他无法保护身边的人,眼睁睁看着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林黛玉泪尽而逝;他也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只能看着贾府一步步走向衰败。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贾宝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美学价值
贾宝玉形象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美学价值,在性格魅力、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展现出非凡的特质。
他的性格魅力令人着迷。贾宝玉兼具叛逆与纯真的双重性格。他敢于挑战封建礼教,对科举制度、男尊女卑观念等进行反抗,这种叛逆精神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具有一种冲破束缚的力量美。同时,他又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无邪,坚信“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对世间的美好充满向往,他的天真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一份纯净之美。
在情感表达上,贾宝玉细腻而深沉。他对林黛玉的爱情真挚而纯粹,从初见时的似曾相识,到相处中的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他的爱热烈而执着。他会因林黛玉的伤心而难过,为她的快乐而欣喜,这种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与力量。此外,他对身边的姐妹们和丫鬟们也充满关爱和同情,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都让他悲痛不已,他的情感丰富而真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贾宝玉形象还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贾宝玉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读者仿佛能够走进他的世界,与他一同感受喜怒哀乐。他的故事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贾宝玉形象的美学价值使其成为《红楼梦》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永恒的魅力,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3.社会意义
贾宝玉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集中体现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呼吁上。
他是封建社会的批判者。在封建礼教森严的环境中,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等封建道德原则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愚忠之举,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他厌恶科举制度,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为“禄蠹”,拒绝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无疑是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公然挑战。他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才情和个性,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这些言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和不合理,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同时,贾宝玉也是人性解放的呼吁者。他渴望自由的生活,不愿被封建礼教的枷锁束缚。他与姐妹们、丫鬟们平等相处,追求真挚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体现了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他的行为和思想,表达了对人性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释放人性的光辉。
贾宝玉形象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封建社会的视角。通过他的经历和遭遇,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危害,从而引发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考。他的形象也激励着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的美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对后世的影响
贾宝玉形象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和社会思想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贾宝玉启发了后世作家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复杂而独特的性格,叛逆与纯真并存,让作家们意识到人物塑造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而应展现人性的多面性。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借鉴了贾宝玉的形象特点,塑造出具有叛逆精神和独特个性的人物。同时,《红楼梦》中对爱情、家族、社会等多方面的描写,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在社会思想领域,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为后世社会思想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他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的女性观,挑战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促进了男女平等思想的传播。他对自由和个性的向往,激励着人们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人们更加关注人性的尊严和权利。
贾宝玉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七、贾宝玉与《红楼梦》的关系
1.中心人物地位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贾宝玉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中心人物地位,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恒星,周围的人物和情节如同行星般围绕着他运转。
从人物关联来看,贾宝玉与众多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书中最动人的情感线索,两人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与薛宝钗的婚姻则是封建家族利益的体现,这一关系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复杂和无奈。在家族中,贾母对他宠爱有加,贾政对他寄予厚望又严厉管教,王夫人对他的保护和控制欲交织。他与姐妹们、丫鬟们的相处,展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也体现了贾府的生活百态。他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等朋友的情谊,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从情节关联来讲,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他的叛逆性格导致了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如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他与贾政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他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成为故事的重要线索。他在家族兴衰中的经历,见证了贾府从繁华走向衰败的过程,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贾宝玉在《红楼梦》中的中心人物地位,通过他与众多人物的关联和对情节的推动得以确立。他是故事的核心,承载着作者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让读者在他的故事中领略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风貌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2.推动情节发展
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在《红楼梦》情节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爱情故事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真挚而曲折,他们的情感纠葛引发了一系列的情节冲突。两人时常因误会而争吵,如宝玉担心黛玉误会自己与宝钗的关系,解释不清反而让黛玉更加伤心,这些小摩擦不断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也牵动着周围人的神经。同时,“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使得家族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加剧了情节的紧张感。而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更是成为了故事的高潮,引发了读者的深刻共鸣。
贾宝玉与家族的矛盾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对封建礼教和仕途经济的反感,与贾政的期望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宝玉挨打这一重要情节。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挨打后的宝玉并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叛逆思想,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家族的矛盾。
此外,贾宝玉的一些行为还引发了其他情节的发展。他与琪官的交往,导致忠顺王府派人来贾府索要琪官,这一事件成为了宝玉挨打的导火索之一。他对丫鬟们的关爱和尊重,也引发了一些故事,如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等,这些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贾宝玉的行为和决策在《红楼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了情节的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精彩。
3.体现主题思想
贾宝玉形象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两大主题思想。
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方面,贾宝玉的言行是有力的武器。他厌恶科举制度,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斥为“禄蠹”,这是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公然挑战。封建礼教强调“文死谏,武死战”,他却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愚忠之举,揭示了封建道德原则的虚伪。他反对男尊女卑观念,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才情和个性,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叛逆行为,如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不遵循封建礼仪,都表明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反抗,让读者看到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在对人性的关怀上,贾宝玉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身边的姐妹们和丫鬟们充满关爱和尊重,与她们平等相处,关心她们的喜怒哀乐。他与林黛玉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是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对弱者充满同情,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都让他悲痛不已,尽力去保护她们。他的这些行为,表达了对人性自由、平等和尊严的追求,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释放人性的光辉。
贾宝玉形象通过自身的言行和经历,深刻地体现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这两大主题思想,让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对封建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八、红学研究中的贾宝玉
1.不同观点解读
在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许多研究者认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他生长在钟鸣鼎食的荣国府,本应遵循封建礼教,走仕途经济之路,光宗耀祖。然而,他却极度厌恶科举制度,把那些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称作“禄蠹”,对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毫无兴趣,反而钟情于诗词曲赋之类的性情文学。他不遵守封建礼教的繁琐规矩,对晨昏定省等礼仪敷衍了事,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他的这些行为与封建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是对封建制度的公然挑战。
也有观点将贾宝玉视为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新兴市民阶层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而贾宝玉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尊重女性的个性和选择,与姐妹们、丫鬟们平等相处,这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意识。他渴望自由的生活,不愿被封建礼教的枷锁束缚,与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他对爱情的追求,如与林黛玉的爱情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精神共鸣的基础上,也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还有人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者。他生活在一个虚伪、丑恶和腐朽的贵族家庭中,尽管他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他无法保护身边的人,眼睁睁看着金钏儿投井、晴雯被逐、林黛玉泪尽而逝;他也无法改变家族的命运,只能看着贾府一步步走向衰败。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此外,也有观点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贾宝玉的行为和性格是其内心矛盾和挣扎的体现。他既享受着贵族家庭的荣华富贵,又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感到不满;他渴望爱情和自由,却又无法摆脱家族和社会的压力。这种内心的矛盾使他的行为有时显得叛逆,有时又显得无奈和懦弱。
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的不同观点和解读,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为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2.研究方法与视角
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丰富多样,为深入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多元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看,研究者关注贾宝玉所处的封建贵族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阶层结构对他的影响。贾府作为封建贵族家庭的典型代表,内部等级森严、矛盾复杂。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通过研究他与家族成员、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关系,可以洞察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价值观念。
心理学视角则聚焦于贾宝玉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形成。他的叛逆性格、对女性的特殊情感以及在面对家族兴衰时的无奈和痛苦,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剖析。例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是基于情感共鸣和精神契合,体现了他对真挚情感的追求。而他在面对封建礼教的压力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他性格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美学视角注重分析贾宝玉形象的艺术价值。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写,赋予了贾宝玉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情感表达。他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具有审美意义,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更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学视角关注贾宝玉形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他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对诗词曲赋的喜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对女性的尊重,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赞美和关怀有一定的关联。
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经典文学形象。
3.研究意义与价值
红学研究中对贾宝玉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理解《红楼梦》的内涵和价值来看,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作品的主旨。他的叛逆性格、爱情悲剧以及与家族的矛盾冲突,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通过剖析贾宝玉的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
在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方面,贾宝玉这一形象是一个独特的窗口。他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其言行举止、思想观念都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他对科举制度的厌恶、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抗等,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等级制度。研究贾宝玉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为研究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提供生动的素材。
此外,贾宝玉形象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对当代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他的故事可以引发我们对人性、爱情、社会等问题的思考,激励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品格。对贾宝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红楼梦》,也能为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