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困扰王阿姨许久的胃痛
2 急性化脓性:全层炎症,胆囊壁增厚,腔内脓性胆汁,浆膜面脓性渗出物。
3 急性坏疽性:血管栓塞或持续高压导致胆囊壁缺血坏死,穿孔率约2~5(老年人更高)。
临床数据:
- murphy征阳性率:70~80(深吸气时胆囊触痛)。
- 白细胞升高比例:80~90,体温>385c占50。
慢性胆囊炎
病理机制:
- 长期结石刺激、反复轻度感染或胆囊排空障碍,导致胆囊壁慢性炎症、纤维化。
病理变化:
- 胆囊壁增厚(正常壁厚1~2mm,病变时可达3~5mm),黏膜皱襞消失,肌层萎缩,腔隙缩小(严重时呈“瓷化胆囊”)。
- 合并“胆囊积水”时,胆囊扩张至100~200ml,胆汁呈无色透明“白胆汁”。
临床数据:
- 占胆囊切除标本的70~80。
- 约20~30患者合并胆囊萎缩,功能丧失。
3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病理分类:
- 非肿瘤性(占80~90):
- 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占60~70):黏膜固有层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形成“草莓样”息肉,直径多<5mm,无恶变潜能。
- 腺肌增生症(10~20):胆囊壁腺体和肌层增生,形成罗-阿窦(rokitansky-aschoff sinuses),分局限型(基底节)、节段型、弥漫型。
- 肿瘤性(10~20):
- 腺瘤(占5~10):乳头状或管状腺瘤,直径多>1cm,恶变率10~30(直径>15cm时风险显着升高)。
- 腺癌(罕见,占<1):息肉基础上恶变,早期难鉴别。
临床数据:
- 超声检出率:3~7,随年龄增长升高。
- 恶变危险因素:单发、直径>1cm、基底宽、短期增大(>2mm\/年)、年龄>50岁。
4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病理特点:
- 90为腺癌(乳头状、管状、黏液腺癌),少数为鳞癌、腺鳞癌。
- 多发生于胆囊体底部,70~90合并胆囊结石(结石存在>10年者风险显着升高)。
- 早期易侵犯浆膜和肝床,淋巴结转移(肝门淋巴结)及肝转移常见(50~70就诊时已转移)。
流行病学与预后:
- 占消化道肿瘤的04~3,女性:男性=3:1(与结石高发相关)。
- 5年生存率:早期(1期)>50,进展期(3~4期)<5,总体仅5~10。
5 其他病理类型
- 胆囊腺肌症(adenomyomatosis):
- 增生性疾病,罗-阿窦穿入肌层,可伴胆固醇沉积,约1~3可恶变。
- 先天性异常:
- 双胆囊、胆囊憩室(罕见,发生率<01),易并发结石和感染。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 罕见,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黄色斑块,易误诊为肿瘤,占胆囊切除标本的07~18。
二、关键病理相关数据对比
疾病 结石关联 恶变风险 常见并发症 病理特征性表现
胆固醇结石 独立存在 低(<1) 胆囊炎、胰腺炎 胆固醇结晶堆积,放射状排列
胆囊腺瘤 30~50合并 中(10~30) 出血、恶变 腺上皮不典型增生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80~90结石 极低 穿孔(2~5)、脓毒症 胆囊壁全层坏死,血管血栓形成 。
胆囊癌 70~90合并 高 肝转移、胆管梗阻 黏膜不规则增厚,深肌层浸润
三、病理与临床诊断关联
1 超声检查:
- 结石诊断准确率>95(典型“强回声伴声影”)。
- 息肉鉴别:胆固醇息肉多带蒂、无血流;腺瘤基底宽、可探及血流信号。
2 ct\/mri:
- 显示胆囊壁增厚(>3mm为异常)、肿块(癌肿多呈不规则强化)。
3 病理活检:
- 胆囊切除标本需全面取材,尤其腺瘤基底部(判断有无恶变)。
四、总结
胆囊病理以结石相关病变(结石、炎症)为核心,占临床病例的80以上,其病理过程紧密关联——结石引发炎症,长期炎症促进息肉\/癌前病变形成。胆囊癌虽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早期诊断依赖对高危因素(结石长期存在、息肉>1cm)的监测。掌握病理特点(如结石成分、息肉分型、胆囊壁厚度变化)对临床决策(观察、药物、手术)至关重要。
胆囊摘除后,尽管胆囊本身被移除,但由于其解剖位置紧邻十二指肠、胃窦、幽门部及胰腺,术后局部组织修复、解剖关系改变及功能调节可能对周围器官产生一定影响,具体如下:
一、对十二指肠的影响
1 解剖位置与术后粘连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