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50章 路线之争
路线:从夏威夷珍珠港出发,横穿中太平洋,像一把利剑直插日本的腹心。依次攻占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硫磺岛,最后以冲绳岛为基地,兵临日本本土。
代表人物:切斯特·尼米兹。
这条路线,是海军的杰作。它的逻辑,充满了冷静的理性和对未来战争的洞察。
首先,效率和距离。这条中太平洋路线,是到达日本本土最短的直线距离。每攻占一个岛链,就等于把战线往前推进了上千公里。这是一种大开大合的打法,旨在用最快的速度打到敌人老家门口。
其次,战略目的。海军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收复一城一地的失土,而是为了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当时美国正在研发一种超级武器——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这种飞机的航程远超以往,但它需要前进基地。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天宁岛,距离东京只有约2400公里,是b-29起飞轰炸日本本土最理想的平台。只要拿下这里,战争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最后,发挥海军优势。这条路线上的岛屿,大多是珊瑚环礁,面积小,易攻难守,日本的防御也相对分散。这正是美国海军强大的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发挥作用的绝佳舞台。舰队可以凭借其高速机动性,在广阔的大洋上任意驰骋,集中优势兵力,对选定的岛屿发动奇袭,打完就走,让日军防不胜防。
所以,尼米兹的方案,其战略底色是:以海军为主导,利用航母机动舰队的优势,实施“蛙跳”战术,快速推进,直取要害,为战略轰炸创造条件,从而以最快的方式结束战争。
尼米兹的性格,与麦克阿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为人谦逊、冷静、理性,不事张扬,是一位典型的技术官僚型指挥官。他更关心的是后勤、数据和战术细节,而不是在媒体面前作秀。他相信,战争的胜利,靠的是精密的计算和强大的实力,而不是华丽的辞藻。
就这样,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主陆,一个主海;一个着眼于收复过去的失地,一个着眼于赢得未来的胜利。两条路线的背后,是两种战争理念的激烈碰撞。
路线之争,最终被摆上了华盛顿最高决策层的桌面上。在这里,争论变得更加激烈,因为它不仅是军事策略的分歧,更掺杂了军种之间的利益、个人的声望和复杂的政治考量。
这个决策的核心机构,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它由陆、海、空三军的最高首脑组成,负责向罗斯福总统提供军事建议。
会议室里,烟雾弥漫,每个人都表情严肃。
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他是整个美军的“大脑”,深受罗斯福信赖。按理说,他作为陆军的头,应该支持同为陆军的麦克阿瑟。但马歇尔是一个纯粹的战略家,他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打赢战争,以最小的代价。他反复研究地图后,倾向于支持海军的中太平洋方案。为什么?因为那条路更短,更直接,能更快地建立b-29基地,从而尽早结束战争,把资源重新集中到欧洲。
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这位是海军利益最坚定的扞卫者。他脾气火爆,性格强硬,出了名地难打交道。他毫不掩饰地认为,太平洋战争就应该是海军的战争。他极力主张中太平洋路线,因为这是海军航母舰队的完美舞台。他甚至说过一句名言:“当他们造好一艘船,我就要开走它。”他想把所有能动用的资源,都投入到尼米兹的舰队中去。
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将军:虽然航空队当时还隶属于陆军,但阿诺德将军满脑子想的都是“战略轰炸”和“空军独立”。对他来说,谁能给他提供b-29的基地,他就支持谁。中太平洋的马里亚纳群岛,简直就是为b-29量身定做的。所以,他也坚定地站在了海军一边。
你看,情况变得很有趣。陆军的麦克阿瑟,在最高决策层里,竟然得不到自己顶头上司马歇尔的支持。反而,海军的方案获得了陆军和航空队两大巨头的青睐。
远在澳大利亚的麦克阿瑟,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如果单纯在会议室里辩论,他很可能会输。他担心自己和他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会被彻底“边缘化”,变成一个无关紧要的次要战场。
于是,这位“秀场大师”开始了他的表演。他绕开了军事指挥系统,直接打起了“政治牌”和“舆论牌”。
他频繁地接受记者采访,向国内民众描绘菲律宾人民的苦难,重申自己“我还会回来”的神圣承诺。他的公关团队,把他的形象塑造成一个被华盛顿官僚打压的孤胆英雄。
他还利用自己在国会里的老关系,让一些议员为他发声,质问政府为何要“抛弃”菲律宾。一时间,支持麦克阿瑟、解放菲律宾的呼声,在美国国内甚嚣尘上。
这给罗斯福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他们可以从纯军事角度否定麦克阿瑟的方案,但他们无法忽视汹涌的民意和麦克阿瑟作为“国家英雄”的巨大声望。
作为一位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富兰克林·罗斯福深谙“平衡”的艺术。他既需要将军们去打仗,也需要考虑国内的政治稳定和民心向背。
面对这场争论,罗斯福没有简单地支持任何一方。他玩起了高超的政治手腕。
解密的会议纪要和往来电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会议上,当欧内斯特·金和马歇尔将军陈述完中太平洋方案的优势后,气氛一度对麦克阿瑟非常不利。但罗斯福会慢悠悠地开口:“先生们,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菲律宾问题上的立场,代表了美国人民的情感。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那里的朋友。”
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想彻底放弃南线的嘴。
然后,他会单独给麦克阿瑟发电报,安抚他道:“道格拉斯,请放心,我们绝不会忘记菲律宾,你的努力至关重要。”
转过头,他又对尼米兹和金说:“切斯特,你将得到你所需要的舰队,去打开通往东京的大门。”
这种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给希望的做法,让争论陷入了僵局。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无法彻底压倒对方。在华盛顿的将军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个看似荒谬,却又无比“美国”的解决方案,开始浮出水面。
当一个无法解决的争论摆在面前时,美国人常常会用一种最简单粗暴,也最财大气粗的方式来解决:我全都要。
面对麦克阿瑟的南线和尼米兹的中线之争,参谋长联席会议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妥协与无奈,却又彰显了美国强大国力的方案——“双轴进攻”。
这个战略,用大白话说就是:你们俩别吵了,两条路都打!
是的,你没听错。美国决定同时在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两个方向上,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麦克阿瑟可以继续他收复新几内亚、挺进菲律宾的“回家之路”;尼米兹也可以发动他的航母舰队,横扫中太平洋的岛链。
而麦克阿瑟凭着一己之力,在没有高层支持的情况下,靠着舆论压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就像两个拳击手,用左勾拳和右直拳同时出击。
这个方案背后,隐藏着一种微妙的竞争关系:谁的进展更快,谁打得更漂亮,谁就能在后续的战役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指挥优先权。
这相当于把两个战区司令放到了一个赛场上,让他们用战果来说话(这在当时也就只有财大气粗的美国能干的出来了)。
在1943年中期的规划中,双轴进攻的初步分工如下:
西南太平洋战区(麦克阿瑟):首要任务是肃清所罗门群岛的残余日军,并沿着新几内亚的东北海岸线向西推进,目标是孤立甚至攻占日军在南太平洋最大的海空军基地——拉包尔(不过后来跳岛跳过去了)。
中太平洋战区(尼米兹):首要任务是发动一场代号“电流”的行动,攻占吉尔伯特群岛中的塔拉瓦环礁和马金环礁。成功之后,再向西进攻马绍尔群岛。
这两条战线,在初期阶段相对独立,但又互相策应。比如,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行动,可以牵制拉包尔的日军航空兵,从而减轻尼米兹在中太平洋方向上的压力。最终,按照设想,这两支大军将在菲律宾或其邻近地区汇合,形成对日本的最后合围。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双轴进攻”虽然解决了高层的战略争端,却在执行层面,制造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最大的问题就是:抢资源。
美国的国力再强,也不是无限的。航空母舰就那么多,登陆舰就那么多,后勤补给船也就那么多。
今天,麦克阿瑟要打新几内亚的莱城,急需航母舰队提供空中掩护,尼米兹就得把自己的宝贝航母借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