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50章 路线之争
明天,尼米兹要打马绍尔的夸贾林,需要大量的登陆艇,就得从麦克阿瑟的后勤供应里“虎口夺食”。
两人为了舰队的优先使用权、航母的分配、后勤物资的配额,几乎天天都在跟华盛顿打电报“吵架”。这种内部的消耗和竞争,贯穿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反攻阶段。
对于这个“双轴进攻”战略,战后的历史学家和军事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批评者认为:这是美国在战争中最严重的战略浪费。它分散了兵力,造成了指挥系统的混乱和资源的内耗。如果当初能集中所有力量,走中太平洋这条捷径,或许能让战争提前半年结束,挽救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麦克阿瑟战后也时常抱怨,认为海军为了抢功,故意搞出一条中太平洋战线,是“海军的阴谋”。
支持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最安全的全局保险”。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万一其中一条进攻路线受挫,另一条路线还能继续推进,不至于让整个反攻陷入停滞。而且,两条战线同时开打,让兵力捉襟见肘的日军首尾不能相顾,疲于奔命,反而加速了其防御体系的崩溃。
无论如何,这个奇特的“双轴”战略就这么定了下来。它不是最完美的,也不是最高效的,但它却是当时唯一能让麦克阿瑟和尼米兹都闭嘴的方案。美国的战争机器,即将沿着两条平行的轨道,轰隆隆地向日本碾压过去。
战略定下来了,就得动手。在“双轴进攻”的大棋盘上,第一颗落下的棋子,被放在了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中部的新乔治亚群岛。
这是麦克阿瑟南线进攻的第一跳。
那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呢?
选择这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地理位置。新乔治亚群岛位于瓜岛西北约300公里处,是所罗门群岛链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拿下这里,就等于把前线基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直接威胁到日军在南太平洋的大本营——拉包尔。
其次,战略价值。岛上有一个叫“蒙达”的地方,日军在那里修建了一条重要的野战机场。谁控制了蒙达机场,谁就掌握了周边大片海域的制空权。美军一旦夺取该机场,他们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就能直接对拉包尔进行持续性的打击。
最后,配合全局。在南线发动对新乔治亚的进攻,可以有效地吸引和消耗拉包尔的日军航空兵力。这就像在中国象棋里,用车去吃对方的马,逼着对方的炮来兑子。这样一来,当日后尼米兹在中太平洋发动攻势时,来自拉包尔的空中威胁就会大大减小。
所以,进攻新乔治亚,既是麦克阿瑟“回家之路”的起点,也是为尼米兹的中线进攻打掩护的重要一步。
1943年6月,代号“圆锯行动”的一部分,进攻新乔治亚的战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
美军的侦察机像幽灵一样,反复飞越新乔治亚上空,拍摄了成千上万张航空照片。b-24轰炸机对蒙达机场进行了持续数周的“软化”轰炸。
后勤部门则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大量的弹药、食品、医疗用品,从美国本土运到澳大利亚,再从澳大利亚转运到瓜岛,在亨德森机场附近堆积如山。
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几个师,开始在瓜岛的丛林里进行针对性的登陆和丛林战训练。
与此同时,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也没有闲着。虽然这次行动归麦克阿瑟指挥,但提供海上支援和掩护的主力,依然是哈尔西将军率领的、隶属于尼米兹麾下的第三舰队。这再次凸显了“双轴进攻”中指挥关系的复杂性。
美军在积极准备,日本人也没闲着。
山本死后,虽然日本海军士气低落,但他们残存的航空兵力和守岛部队的战斗意志依然不可小觑。拉包尔基地,仍然驻扎着数百架作战飞机和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他们很清楚新乔治亚的重要性,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地方。
日军开始疯狂地加固蒙达机场的防御工事,修建了无数由椰子树干和珊瑚礁构成的坚固地堡。他们把整个岛屿,变成了一个布满陷阱和交叉火力的死亡迷宫。
一场残酷的丛林血战,已不可避免。新乔治亚群岛,这个风景如画的热带天堂,即将变成另一个血肉磨坊。这第一步的落子,注定要用鲜血来浇灌。
在将军们调兵遣将的同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心理战和舆论战,也正在太平洋两岸激烈地进行着。
瓜岛的胜利和山本的死,像两针强心剂,注入了美国社会。民众的信心空前高涨,战争债券的销售额节节攀升。人们普遍认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日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股乐观情绪中,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成为了媒体的宠儿。
他的公关团队非常懂得如何迎合大众心理。报纸上,麦克阿瑟叼着玉米芯烟斗、凝视远方的照片,被塑造成坚毅、果敢的象征。他那句“我还会回来的”的承诺,被印在无数的战时海报上,与山姆大叔的征兵广告并列。
美国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麦克阿瑟的南线攻势。因为“解放菲律宾”这个故事,比“攻占某个不知名的珊瑚环礁”要好懂得多,也更能激发普通人的情感共鸣。这种民意,反过来又对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构成了持续的压力。
而在日本,情况则完全相反。
山本五十六的死讯,在被封锁了一个多月后公布,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民众私下里议论纷纷,对战争前景的疑虑开始蔓延。
为了应对日益不利的战局,日本大本营在1943年9月,正式确立了所谓的“绝对国防圈”构想。这是一个西起缅甸、东至马绍尔群岛、北至千岛群岛、南至新几内亚的巨大防御圈。大本营的计划是,在这个圈内与美军进行决战,守住这条“最后的底线”。
这个“绝对国防圈”,听起来很唬人,其实是一种战略收缩的无奈之举。它标志着日本已经彻底放弃了主动进攻的念头,转入了全面战略防御。
在国内,日本的宣传机器开足了马力。他们绝口不提山本是被“伏击”身亡,只强调他是“壮烈殉国”。他们把瓜岛的撤退,美化为“转进”。报纸上充斥着“本土不可侵犯”、“一亿玉碎”等狂热口号,试图用精神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劣势。
在官方层面上,双方的宣传也针锋相对。
罗斯福总统在一次炉边谈话中,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对轴心国的反攻,已经开始。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太平洋,我们都将把战争,带到敌人的家门口。”
而日本的东条英机内阁,则在国内广播中宣称:“瓜岛的失利只是暂时的。皇军正在新的防线上积蓄力量,必将给予来犯之敌以迎头痛击!”
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色厉内荏。
宣传战的背后,是两国国力和战争潜力的巨大差距。美国人有底气说“我要打到你家去”,而日本人,只能徒劳地高喊“你不要过来啊”。这种心理上的优劣,早已为战争的结局,写下了注脚。
1943年的夏天,太平洋上空的空气,仿佛在燃烧。
在华盛顿的争吵、妥协和博弈之后,美军这台庞大而精密的战争机器,终于确定了它前进的方向。尽管这个方向是“双轴”的,充满了内部的矛盾与竞争,但它的两个巨大齿轮,已经开始缓缓转动,准备碾压前方的一切。
在南太平洋,满载着美国大兵的登陆舰,正借着夜色,悄悄驶向新乔治亚群岛的海岸。一场残酷的登陆战和丛林战,即将燃起熊熊战火。
在中太平洋,尼米兹的航母舰队正在珍珠港进行最后的集结和演练。他们的目标,是遥远的吉尔伯特群岛,一个叫“塔拉瓦”的小小环礁。那里的战斗,将以其前所未有的血腥,重新定义“地狱”的含义。
山本死后,日本帝国曾经拥有的那种“神风”般的运气和主动权,已经永远地消失了。战争,正式进入了美国人主导的、冷酷的、工业化的进攻年代。
此时此刻,还没有人能完全意识到,这种看似繁琐、充满了内部消耗的“双轴进攻”,以其强大的纠错能力和让敌人无法应对的持续压力,正是将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一步步推向彻底毁灭的巨大齿轮。
钟离烟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