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51章 新乔治亚岛血战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山本五十六被击毙、美军夺得战略主动权后,华盛顿的将军们就“下一步怎么打”爆发了激烈争论。最终,在一个充满妥协和美国式财大气粗的决定下,“双轴进攻”战略诞生了:麦克阿瑟的陆军从南线的新几内亚稳扎稳打,尼米兹的海军从遥远的中太平洋长驱直入,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目标直指东京。这个看似矛盾的战略,实则是一场内部赛马,也是一个让日本人首尾不能相顾的阳谋。现在,棋盘已经摆好,第一颗棋子,即将落下。
1943年6月,太平洋的战争迷雾中,两支庞大的舰队,在相隔数千公里的海域上,同时奏响了反攻的序曲。
在遥远的中太平洋,切斯特·尼米兹的庞大舰队正悄然驶向一个名为“塔拉瓦”的珊瑚环礁。这位冷静、理性的海军上将,像一个精密的棋手,准备在中太平洋这条最短的路径上,为他的b-29轰炸机夺取前进的棋子。他的乐章,是大洋的宽广和航母的呼啸。
而在西南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接壤地带,另一条平行的战线也在悄然展开。在这片辽阔的岛链与珊瑚海之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位性格戏剧化、志在“重返菲律宾”的陆军上将,正沿着新几内亚北岸稳步推进,攻占一个又一个丛林与沼泽中的前哨。而在他的东翼,南太平洋战区司令、“公牛”哈尔西上将麾下的舰队,已经露出了獠牙,准备北上攻击所罗门群岛中部的新乔治亚群岛。
麦克阿瑟的乐章,是丛林的泥泞、河流的阻隔和步兵的火炮;哈尔西的旋律,则是航母与驱逐舰交织的钢铁交响。他们虽分属不同的战区,却在华盛顿和珍珠港的总参谋部统筹下,共同编织一张向拉包尔合围的巨网。
这是“双轴进攻”战略第一次在战场上真正一起展开。两条战线,一条在南边的新几内亚,一条在北边的所罗门群岛,同时向前推进。南线主要靠麦克阿瑟的陆军,一步一步沿着海岸打过去;北线由哈尔西的舰队带着海军陆战队,从岛屿到岛屿跳过去。
两条路线看似分开,其实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拉包尔这个日本的大本营去的。它们像两把剪刀,从不同方向合拢,准备把日本在南太平洋的据点彻底切断。
对于哈尔西来说,新乔治亚群岛的战役,其意义远不止攻占几个岛屿。他的目光越过新乔治亚,投向了更北边那个更大、更关键的岛屿——布干维尔。新乔治亚,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跳板,一场为了最终目标所必须付出的血腥预演。布干维尔,那个山本五十六的陨落之地,才是彻底锁死拉包尔咽喉的终极目标。
这场战役,将在湿热的丛林和漆黑的夜海中,考验美国士兵的意志,磨练美国海军的战术,并用鲜血和代价,为后续更残酷的战斗铺平道路。
瓜岛的惨胜,给美军留下的不只是伤疤,更是血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发动主攻之前,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尤其是情报和前进基地的准备。这一次,他们学聪明了。
在进攻新乔治亚之前,美军先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前哨工作——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位于瓜岛和新乔治亚之间的拉塞尔群岛。
1943年2月,就在瓜岛战役刚刚结束时,美军就悄无声息地登上了这里。日本人已经撤走,整座岛屿空无一人。美军迅速在这里修建了机场、雷达站,并部署了远程重炮。
拉塞尔群岛,就像一个前伸的拳头。它不仅能为即将到来的进攻提供宝贵的空中支援和雷达预警,更像一个巨大的监听站,时刻窥探着新乔治亚群岛的风吹草动。
在太平洋的无数孤岛上,散布着一群传奇人物——澳大利亚海岸监视哨。他们是经验丰富的种植园主、探险家或政府官员,自愿留在敌后,用无线电为盟军提供日军动向的实时情报。
在新乔治亚,一位名叫唐纳德·肯尼迪的监视哨,冒着生命危险,潜伏在丛林深处。他的电台,成了哈尔西的“千里眼”。
肯尼迪和他的本地助手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日军不仅在蒙达有一个主机场,还在蒙达以西的维拉拉维拉岛和科隆班加拉岛修建了备用机场。
这个情报至关重要。它告诉美军,日军的防御体系比预想的更有纵深。更要命的是,肯尼迪报告说,日军正在疯狂地加固蒙达的防御工事。电报里,他发出了急切的警告:“敌人正在把这里变成一个堡垒。再拖延下去,我们将为每一寸土地付出血的代价!”
哈尔西和他的参谋们围着地图,陷入了沉思。
直接进攻防守严密的蒙达主岛,无异于一头撞上钢板,势必会重蹈瓜岛血战的覆辙。这是他们极力避免的。
“我们不能再让士兵用刺刀去硬啃敌人的地堡了。”一位参谋说道,“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的优势。”
美军的优势是什么?是强大的海军炮火和空中力量。如何发挥这个优势?答案是:找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舒舒服服地把大炮架起来,对着蒙达轰。
目光最终落在了蒙达主岛西南方向一个叫“伦多瓦”的小岛上。
伦多瓦岛与蒙达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9公里。岛上地形崎岖,但有一片适合登陆的滩头。最关键的是,日军在岛上的守备力量非常薄弱。
计划瞬间成型:
第一步,以雷霆之势,闪击伦多瓦岛。
第二步,迅速在伦多瓦岛上建立炮兵阵地,部署155毫米远程榴弹炮。
第三步,用铺天盖地的炮火,把蒙达主岛犁一遍,掩护主力部队从多个方向登陆,一举拿下机场。
这个计划,充满了“从瓜岛吸取的教训”。它避实击虚,以巧取胜,力图用钢铁而不是人命来敲开胜利的大门。
6月中旬,哈尔西正式下达命令。庞大的舰队和数万名士兵,开始在瓜岛集结。攻势的前夜,一切准备就绪。
1943年6月30日,凌晨。南太平洋的夜空漆黑如墨,海面上只有舰队破浪的低沉声音。一场精心策划的闪击战,即将打响。
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是经验丰富的里士满·特纳海军少将,他在瓜岛战役中就负责指挥登陆行动。他手下集结了超过134艘各型舰艇,包括巡洋舰、驱逐舰、运输船和扫雷艇,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头。
船上,是美军第43步兵师和第17海军陆战队的部分兵力,总计约3万余人。对于很多年轻的士兵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实战。
一位名叫比尔的陆军下士,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信后来被发现于其遗物中)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们挤在登陆艇里,空气中弥漫着柴油和汗水的味道。没人说话,只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身的声音和自己‘咚咚’的心跳。我紧紧握着我的步枪,枪身冰冷潮湿。我不知道几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我只想活下来。”
他们的目标,伦多瓦岛,由日军第229步兵联队的一个小队驻守,人数只有约300人。他们就像一群孤独的哨兵,即将面对一场钢铁风暴。
凌晨2点25分,美军的扫雷艇悄悄进入布兰奇海峡,清理航道。
黎明时分,特纳的旗舰发出了攻击信号。瞬间,数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上的主炮同时开火,橘红色的炮弹划破夜空,像流星雨一样砸向伦多瓦岛的日军阵地。大地在颤抖,日军简陋的工事在剧烈的爆炸中被撕成碎片。
炮击过后,第一波登陆部队冲上了海滩。
令他们意外的是,抵抗微乎其微。少数幸存的日军守备兵在短暂的交火后,迅速溃退到了丛林深处。美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就成功占领了滩头阵地。
驻扎在拉包尔的日军航空兵,反应也出奇地迟钝。可能是因为天气恶劣,也可能是情报判断失误,直到当天中午,他们才派出了第一波空袭机群。
但为时已晚。美军早已在拉塞尔群岛的雷达站侦测到了他们。当数十架日军轰炸机和零式战斗机飞抵伦多瓦上空时,迎接他们的是早已在此等候多时的美军f4u“海盗”和p-40战斗机。一场激烈的空战爆发,日军损失惨重,无功而返。
登陆行动看起来完美无缺,但战争永远充满了意外。
当天晚上,一架日军鱼雷机利用夜色掩护,超低空突防,成功地躲过了雷达和防空炮火。它投下的一枚鱼雷,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正在外围警戒的运输船“麦考利”号。船身被炸开一个大口子,迅速下沉。
更具讽刺意味的悲剧还在后面。
入夜后,为了防备日军的“东京快车”(夜间驱逐舰运输队),美军派出了自己的pt鱼雷艇进行巡逻。在混乱的夜色中,几艘pt鱼雷艇的艇长,把已经弃船、正在被拖行的“麦考利”号残骸,误判为日军潜艇。
钟离烟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