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印尼小说网】地址:https://m.ynxdj.com
首发:~第169集:《湖滨纷争之渔场纠纷》
人赃并获。审讯室里,为首的男子叫刘三,是渔梁村的边缘户,平时游手好闲。“我……我们就是想多捞点鱼卖钱,”刘三哆嗦着说,“胖三说只要是湖心岛附近的银鱼,他都高价收,我们就半夜偷偷下网,反正两村都在抢,多捞点是点。”
“那晒鱼场的火呢?”杜志远盯着他。
刘三眼神闪烁:“火……火是我们放的。胖三说,只要两村闹起来,没人管渔场,我们就能随便捞。他还说,让我们把火引到渔梁村,这样柳溪镇就成了嫌疑人,两边斗得越凶越好。”
真相逐渐清晰。所谓的渔场纠纷,背后有非法鱼贩在煽风点火,利用两村的历史矛盾和利益诉求,制造冲突,趁机掠夺渔业资源。杜志远揉了揉眉心,问题比想象的更复杂——不仅要解决地界争议,还要斩断黑色产业链,更要修复两村被煽动起来的对立情绪。
他决定改变策略。第二天,杜志远没有召集两村村长开会,而是带着刘三的审讯录像和快艇上缴获的账本,先去了渔梁村。王建军看着录像里刘三指认“胖三”教唆放火的画面,脸色从通红变成煞白。“这些败类!”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难怪最近总有人半夜偷鱼,还挑拨我们和柳溪镇的关系!”
接着,杜志远又去了柳溪镇,将胖三的收购记录和刘三的证词摆在陈铁山面前。老人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手开始发抖:“怪不得……怪不得我们捞的鱼越来越少,原来是被这些黑心贩子偷了!”
第四章 破局之道
核心矛盾转移后,调解的重点从“争地盘”变成了“护资源”。杜志远召集两村村委和村民代表,在湖滨管理站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室里,气氛依旧紧张,柳溪镇的村民瞪着渔梁村的人,王建军和陈铁山隔着桌子怒目而视。
“各位,”杜志远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上,“这是省水产研究所的评估报告。湖心岛周边水域是银鱼的核心产卵场,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亲鱼数量下降15,如果继续争抢,不出三年,这片渔场就会枯竭。”
他又放出刘三作案的监控录像:“你们争来争去,便宜了谁?是那些躲在背后的鱼贩子!他们煽风点火,让你们互相攻击,自己却把成吨的银鱼高价卖出去。”
林薇站起来,展开一张新的规划图:“我们提出三个方案:第一,重新测量地界,使用卫星定位和无人机航拍,确保数据透明;第二,成立联合护渔队,两村各派十人,共同巡逻湖心岛水域,防止偷捕;第三,建立渔业合作社,统一捕捞、统一销售,利润按人口比例分配。”
“统一销售?”渔梁村的年轻渔民小王嘟囔,“那价格谁定?”
“价格由合作社理事会决定,”杜志远看向王建军和陈铁山,“两位村长担任理事长,每季度召开村民大会,公开账目。我们会协调水产批发市场,给合作社直供渠道,价格比胖三他们给的还高10。”
陈铁山敲了敲桌子:“我同意测量地界,但护渔队必须由我们柳溪镇派人当队长,我们村水性好!”
“凭什么?”王建军立刻反驳,“渔梁村世代打渔,论经验,我们更合适!”
眼看又要吵起来,杜志远拿出界碑的照片:“这块界碑,两边的字都快磨没了。为什么?因为它立在湖里,每天被水流冲刷,被鱼虾碰撞。地界是死的,湖水是活的。银鱼不会认界碑,它们在湖里游来游去,今天在东,明天在西。你们守着死规矩,却忘了湖里的鱼才是根本。”
他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的湖面:“你们看,湖水分得出哪边是柳溪,哪边是渔梁吗?太阳照在湖上,东边的波光和西边的波光,分得开吗?”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老渔民李大爷叹了口气:“杜队长说得对。我小时候,两村的孩子还一起在湖心岛摸鱼呢,怎么就闹成这样了?”
王建军低头抽烟,烟灰掉在衣襟上。陈铁山看着窗外的荷叶,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这样吧,”杜志远打破沉默,“护渔队队长由两村村民轮流担任,每月一换;合作社理事长也实行轮值制,每半年换一次。测量地界时,两村各派三名代表,全程监督,数据当场公示。”
这个折中方案让双方都有了台阶。王建军掐灭烟头:“我同意,但测量必须请省测绘院的专家来,不能再用十年前的老办法。”
陈铁山点头:“行,但合作社的账目必须清清楚楚,每笔钱都得让村民知道去哪了。”
第五章 湖光重辉
测量工作进行得比预想顺利。省测绘院的无人机在湖面穿梭,gps定位仪精准标注每一个坐标点。两村代表拿着笔记本,仔细记录数据,偶尔为几厘米的误差争论,但很快被技术人员用三维图像说服。
护渔队成立那天,柳溪镇的“水鬼”张老五和渔梁村的“浪里白条”李二狗,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站在巡逻船上还有些别扭。杜志远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以后湖里的鱼,就交给你们俩守护了。”张老五嘿嘿一笑,李二狗递过一支烟:“杜队长放心,再让那些偷鱼的进来,我把他们渔网全剪了!”
合作社的第一笔订单来自省城的大型超市。当王建军拿着厚厚一沓钞票,分给两村村民时,陈铁山看着自己手里的分红,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倍,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荷叶褶子。“建军啊,”他难得主动开口,“下个月轮到你们村当理事长,账目可不能弄错了。”
“放心吧陈叔,”王建军拍着胸脯,“错不了!”
风波平息后的第一个清晨,杜志远团队准备撤离。越野车驶离码头时,林薇指着湖面:“队长,你看。”
远处,柳溪镇和渔梁村的渔民们正一起收网,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和湖水在皮肤上闪光。没有争吵,只有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惊起一群白鹭,翅膀掠过碧绿的荷叶,溅起的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
陈铁山和王建军站在各自的码头上,远远地冲对方挥了挥手。湖心岛的界碑被重新立起,这次没有埋在淤泥里,而是放在两村共用的渔业合作社门口,碑身上新刻的“湖共”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杜志远摇上车窗,对司机说:“走吧,下一站。”
湖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却又有什么不一样了。那些曾经割裂水面的界限,在共同的利益和对土地的热爱面前,悄然消融。就像这湖水,看似被两岸分隔,却在深处始终相连。而杜志远团队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界碑”需要重新审视,更多的“湖水”需要共同守护。
竹晴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印尼小说网https://m.ynxdj.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