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第120章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贾宝玉的出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与太虚幻境、石头紧密相连。这一归宿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结局,也反映了《红楼梦》所表达的人生无常、命运轮回的主题。
2.袭人、宝钗等人的结局
人物
结局
结局合理性及对人物形象的深化作用
原着判词与结局对比
袭人
袭人在宝玉出家后,嫁给了蒋玉菡。她原本是贾母身边的丫鬟,后被贾母派去伺候宝玉,一直尽心尽力。在宝玉出家后,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优伶,与宝玉有过交往,且为人还算忠厚。她嫁给蒋玉菡,从现实角度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安身之所。这一结局深化了袭人务实、懂得为自己打算的人物形象。她不像黛玉那样追求纯粹的爱情,而是更注重实际的生活保障。
原着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明确预示了她与宝玉无缘,而会嫁给优伶,结局与判词相符。
宝钗
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过着孤寂的生活。她出身于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接受了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端庄稳重、博学多才。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家族利益的结合,尽管她努力扮演好贤妻的角色,但始终无法得到宝玉的心。宝玉的出家让她的婚姻梦想破灭,只能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孤独终老。这一结局深化了宝钗悲剧人物的形象,她虽然拥有高贵的身份和出众的才华,但却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金簪雪里埋”暗示了宝钗最终的孤独凄凉,结局与判词一致。
薛蟠
薛蟠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后,最终被大赦回家。他原本是一个骄横跋扈、为非作歹的公子哥,打死冯渊却逍遥法外。后来他又因事入狱,在狱中经历了磨难。被大赦回家后,他可能会有所收敛,不再像以前那样肆意妄为。这一结局体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也深化了薛蟠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他并非完全不可救药,在经历挫折后也有改变的可能。
原着中虽未明确提及薛蟠结局的判词,但从他的行为和故事发展来看,他受到惩罚后又被赦免,符合一定的逻辑。
香菱
香菱最终因病而死。她原名英莲,本是甄士隐的女儿,自幼被拐,后被薛蟠纳为妾室。她在薛家饱受折磨,命运十分悲惨。她的结局是她悲惨一生的必然结果,深化了她命运多舛、可怜可叹的人物形象。她一生都在苦难中挣扎,从未真正享受过幸福。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指“桂”,暗示夏金桂的出现导致了香菱的死亡,结局与判词相符。
3.贾府的兴衰总结
贾府的兴衰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家族命运的无常。
贾府的兴盛源于其显赫的家世和庞大的家族势力。在故事开篇,贾府处于鼎盛时期,家族成员众多,权势滔天。宁国公和荣国公凭借赫赫战功,为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贾府不仅拥有豪华的府邸、巨额的财富,还与其他贵族家族相互联姻,形成了庞大的政治联盟。家族中的子弟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过着奢靡的生活。元春晋封贤德妃,更是让贾府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为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然而,贾府的衰败也是不可避免的。从内部来看,贾府内部管理混乱,家族成员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王熙凤掌管贾府的财政大权,却为了一己私利,中饱私囊,导致贾府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家族中的子弟们大多沉迷于酒色,不思进取,缺乏担当和责任感。例如,贾珍、贾琏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事情。这种内部的腐败和堕落,使得贾府的根基逐渐动摇。
从外部来看,贾府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压力。在封建社会,政治斗争激烈,贾府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各种政治漩涡之中。随着朝廷局势的变化,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逐渐受到其他势力的打压。同时,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也对贾府产生了影响,使得贾府的经济来源逐渐减少。
在第一百二十回中,提到了贾府未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说法。这里的“兰桂”指的是贾兰和贾桂,他们代表着贾府的下一代。这一说法表达了一种对贾府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贾府能够在下一代的努力下重新振兴。然而,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安慰和幻想。从前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贾府的衰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封建社会制度腐朽的必然产物。即使贾兰和贾桂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也难以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这一说法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家族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贾府的兴衰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以及家族命运的无常。“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说法虽然给人带来了一丝希望,但无法掩盖贾府衰败的现实。
五、第一百二十回的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1.情节结构的完整性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在情节结构上与前文紧密呼应,对全书起到了精妙的总结作用,其情节设置也别具匠心。
从与前文的呼应来看,多处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布局。贾宝玉出家这一情节,与前文他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和曲子相呼应。太虚幻境中预示了众多女子的悲惨命运,而贾宝玉在经历了家族兴衰、爱情破灭等一系列变故后,最终选择出家,正是对这些命运预言的一种回应,也体现了他对人生虚幻的深刻认识。此外,甄士隐详说太虚情,再次提及贾宝玉的来历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与前文的相关情节相互印证,使整个故事的神话背景和人物命运的预先设定更加清晰。
在对全书的总结方面,第一百二十回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对各个主要人物的结局进行了交代,如袭人嫁给蒋玉菡,宝钗独守空闺,薛蟠被赦回家,香菱因病而死等,这些结局与前文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相契合,完整地展现了人物的命运轨迹。同时,贾府的兴衰也在这一回中得到了总结,从开篇的兴盛到后来的衰败,再到最后提到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期许,虽然这更多是一种幻想,但也反映了作者对家族命运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一回的情节设置巧妙之处在于,它既解决了前文留下的诸多悬念,又使故事的发展合乎逻辑。贾雨村在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后,遇到甄士隐并听其详说太虚情,这一情节不仅解释了贾宝玉的来历和太虚幻境的故事,也让贾雨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他归结《红楼梦》做了铺垫。而空空道人受贾雨村所托,将《石头记》传给曹雪芹,使得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合理的流传途径,也为《红楼梦》的成书提供了一个神话般的背景。
第一百二十回在情节结构上与前文紧密相连,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其情节设置巧妙,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整、连贯,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2.语言风格与文化韵味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的语言风格独具特色,诗词、对话等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词是该回语言的一大亮点,展现出典雅、含蓄的文化韵味。例如,虽未直接提及诗词内容,但从整体氛围来看,诗词的运用巧妙地烘托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和人生的无常。在描述人物命运和情感时,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情感。像太虚幻境相关的诗词,用隐晦的方式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悲惨结局,这种含蓄的表达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追求,让读者在品味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文化氛围。
对话部分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身份,体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话,言辞文雅,富有深意。甄士隐详说太虚情时,语言简洁而精准,将贾宝玉的来历和太虚幻境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出他的超脱和睿智。贾雨村的回应则体现出他经历世事沧桑后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去的悔恨,又有对人生的新感悟。这种对话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让读者深入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看,该回的语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诗词和对话,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袭人在与他人的对话中,展现出她务实、懂得为自己打算的性格;宝钗的言辞则体现出她端庄稳重、恪守封建礼教的形象。这些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在主题表达上,语言风格与文化韵味的融合,深刻地传达了《红楼梦》的核心主题。诗词中对人生虚幻、命运无常的描绘,以及对话中对封建社会黑暗和人性弱点的揭示,都与全书的主题相呼应。作者通过富有文化内涵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第一百二十回的语言风格典雅含蓄,诗词和对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它在人物塑造上生动形象,在主题表达上深刻有力,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3.主题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 人生无常的深刻揭示:第一百二十回进一步深化了《红楼梦》中人生无常的主题。贾府从兴盛走向衰败,曾经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家族中的成员,如贾宝玉,从锦衣玉食的公子哥最终选择出家,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落差。袭人原本一心侍奉宝玉,却在宝玉出家后嫁给了蒋玉菡,生活轨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些人物命运的起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不确定性。无论曾经多么显赫,都可能在瞬间失去一切,就像甄士隐所说的“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生动地描绘了世事的变迁和富贵的短暂。这一主题的深化,提醒读者要珍惜当下,不要被眼前的繁华所迷惑,因为一切都可能随时改变。
· 命运轮回的生动展现:该回对命运轮回的主题进行了升华。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下凡历劫后又回归青埂峰,完成了一个轮回。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命运也仿佛是注定的,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子早已预示了她们的悲惨结局,无论她们如何挣扎,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这种命运轮回的观念,体现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但也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告诉我们,人生或许有其既定的轨迹,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
·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加深:第一百二十回通过贾雨村的经历和贾府的兴衰,进一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贾雨村在官场中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徇私枉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官场的污浊和官官相护的现象。贾府内部的管理混乱、家族成员的骄奢淫逸,也揭示了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腐朽本质。这种批判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让读者反思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文化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 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反思:回中人物的行为和选择,展现了人性在权力、利益和情感面前的弱点。贾雨村为了权力和利益,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良知;袭人在宝玉出家后,选择为自己的未来打算,嫁给蒋玉菡,体现了人性的现实和无奈。这些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也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弱点,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善良的本性。
· 对读者的启示:第一百二十回所深化和升华的主题思想,给读者带来了诸多启示。它让我们明白人生充满变数,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得失;命运虽然有其神秘的一面,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让人生更有意义;同时,我们要批判和反思社会的不良现象,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真正的人性美好。
六、第一百二十回与《红楼梦》整体的关系
1.与前文中伏笔的呼应
伏笔内容
前文出处
第一百二十回呼应情况
对情节发展和主题揭示的作用
太虚幻境判词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判词,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薛宝钗),“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等
第一百二十回中,林黛玉泪尽而逝,薛宝钗独守空闺,袭人在宝玉出家后嫁给蒋玉菡,这些结局与判词一一对应